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普通专业学生人格素质的比较研究──论体育与人格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育,竞技运动,人格教育

  摘要

本研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普通专业及其一、三不同年级的六组被试(共904人),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和A型行为(性格)量表,进行了测量。对六组的测量结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再对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进行“Scheffe”检验,O.05水平两两比较。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提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结论 1.体育系、普通系、运动系三专业学生之间l6PF的乐群性、敏感性、怀疑怀、独立性以及聪慧性,有恒性、幻想性、自律性等人格因素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示不同专业的学习和活动对以上人格因素有不同的影响。 2.每个专业的一、三年级之间比较,体育教育专业提高了聪慧性、怀疑性、紧张性;降低了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运动系降低了稳定性、幻想性和独立性。表明三年高等专业教育与特定环境,改变了以上人格因素,其中体育系影响最大,运动系次之,普通系最少。 3.体育教育比一般教育更能使学生表现出聪明、思维敏捷,并且自立自强、当机立断的特征,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4.运动系学生在乐群性、敏感性、怀疑性、独立性、有恒性、自律性,显著高于体育系学生,表明专业运动训练和竞赛比一般体育教育和业余练习,更表现外向、热情、合作与适应能力强,自立自强、果断、刚愎自用、固执,但缺乏耐心,易于感情用事,培养了独立的个性,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 5.知识学习与运动的双向作用比任何单方面更有利挖掘、开发智力。运动性感知、注意和思维,与抽象思维活动结合,同时作用于智力结构中的不同要素,更有利于影响整个智力的格局。 6.体育系三年级的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的降低,使他们变得矛盾冲突,不顾大体,缺乏责任感和自我克制力。而运动系三年级却在有恒性和自律性显著高于体育系。说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运动本身以外的社会等因素,诸如:过高目标与较低基础、学习内容与社会需要、管理方式与学生特点的矛盾,以及学习的压力、社会偏见、不良习性等等。 7.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在运动、体育和普通三专业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与运动员的显性行为有一定的矛盾,这些因素的表现受情境变量的影响较大(如状态、角色)。 8.运动系学生聪慧性显著低于体育系和普通系,表现为思想迟钝,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差,这将是阻碍人格发展和运动员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9.体育与运动对A型行为模式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尤其是专业运动训练和竞赛的紧张竞争,对抗和压力,使运动员表现为较为典型的A型行为模式;争强好胜、富有敌意,戒心和攻击性,行为节奏快,有急躁和时间紧迫感。运动员的A型行为模式的形成与竞技运动的对抗、挑战、压力和大强度训练等反复的环境的紧张刺激有关。 10.体育可以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情绪情感的激发、宣泄和调节、意志的磨炼,以及对机体形态和能力的塑造与培养,作用于人格结构的各个方面,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结构的完善。 11.运动在对人格因素的影响上有着多重性(如攻击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一面,所以通过体育的人格教育,关键要重视给“运动”以“体育”的符合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要求的价值与目标取向。 12.从人格教育的观点来认识体育,应把传统的“身体教育”理解为“通过身体的教育”,即通过人体的活动,对有关的人格素质进行锤炼,以获得一个健全的趋于完善的身心结构。 建议: 1.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把体育与人格教育和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 2.正确认识体育对人格教育的作用意义。对各级各专业学生加强体育教育以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3.对体育、运动专业的学生要注意教育、引导他们人格素质全面发展和完善,克服消极因素和阻碍学业成就的非智力因素。 4.加强对现行体育系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的研究、改革和完善,使得内容结构、教育与管理方式、方法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要相一致以减少其矛盾冲突。 5.对教练员、运动员的培养要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还要掌握有关的心理科学知识并注重他们心理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