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5年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外新闻传播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徐宝磺

【答案】徐宝磺是中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学家、新闻学者。1912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任北大教授、北京《晨报》编辑。1918年,他和北大校长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被推选为副会长、新闻学导师和会刊《新闻周刊》编辑主任,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基本知识,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主讲新闻、经济方面的课程。他所著的《新闻学》一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新闻学著作,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赞它“在中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2. 《清议报》

【答案】《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主编为梁启超。《清议报》的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集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100册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3. 《张园文录外编》

【答案】《强园文录外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其中的部分文章曾被当时的《万国公报》转载。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其思想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4. “三色报道”

【答案】“三色报道”是指1987年6月24日至7月4日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三篇整版的调查性报道,分别是:《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这三篇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森林大火进行了深度报道,成为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里程碑,也在新闻界引发了深度报道的高潮。这三篇报道因为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在全国人民心中激起的震撼和思考,已远远超过了森林大火本身。

5. 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是李普曼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一种简化形态的,用以协助人们获得有关真实世界的意义。”它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中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6. 邮发合一

【答案】“邮发合一”是指中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实行的一项报刊发行制度。在这种发行制度下,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这种模式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了浪费和混乱。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中国的报刊发行模式逐渐演变为“邮发”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格局。

7. 《大清报律》

【答案】《大清报律》是1908年1月清廷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订的一部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1908年3月奉旨颁行。报律除了报刊禁载规定外,还新增了不少限制性条款,进步之处是在报刊创办这一问题上,由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制,办理这一手续的部门也由巡警衙门改为行政部门。《大清报律》虽是资本主义的形式,但规定报刊样品须事先送呈有关管理部门审查,内容含有大量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色彩。1911年,《大清报律》改称为《钦定报律》,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8. 《万国公报》(上海)

【答案】《万国公报》是近代在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该刊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以宣传宗教教义、联络教徒教友、报道教会活动为宗旨。1874年出至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读者对象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内容方面,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行情物价等商业信息,并增设论说,目的是为了影响和干预当时正在进行着的洋务运动。1883年,该刊因林乐知忙于他务停刊。1889年上海广学会恢复出版《万国公报》,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李提摩太等参与编撰。该报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大量发表涉及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大量介绍西学知识,逐渐引起社会注意。1894年维新思潮兴起后,该刊大谈变法革新,提出过许多建议和具体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停刊。

二、简答题

9. 简述合法民报的历史沿革及主要特征。

【答案】(1)合法民报的历史沿革

①合法民报产生于明代中期,盛行于清代。

合法民报的产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使得官方新闻传播的范围愈来愈大。官报读者主要是封建官吏,许多人想看而看不到; 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新闻的需求小报又没有合法地位,政府很难对其施加有效的控制。

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官报稿件,公开出售。因而,合法民报在内容上以刊登朝廷“官文书”为主,而在编发上由民间设立报房独立发行; 既可以宣传皇命,又可以营利赚钱。《京报》是中国政企合一报纸的发端。

②中国古代合法民报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仍然称“邸报”,它的产生与民间报房的出现有直接关系。明代报房首先出现在京城,有时人们也称报房编发的报纸为“京报”。

③合法民报盛行于清代,并且正式命名为《京报》。

清代初期和中期的《京报》情况,在清人的文章、书札和日记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记载; 《京报》盛行于清代的另一证据,是出版发行《京报》的机构“报房”在清代兴隆起来。

(2)合法民报的主要特征

①内容是官报的翻版。

《京报》的内容基本是朝廷官报“邸报”、“邸钞”的翻版。其版面安排,首先是“宫门钞”,报道宫廷消息,发布重要任免令; 其次是“上谕’夕,刊登皇帝的救令和公告; 再其次是奏折,即群臣的奏议、报告。故整份《京报》包括“宫门钞”、“谕旨”、“奏折”三大部分。

不同的是《京报》对大臣奏折的刊载有选择的权力,同时,偶尔也刊载少量报房的探报人自己撰写的稿件,其中除了关于报道皇帝行止的消息外,较多的是一些社会新闻。

②形式比较完备。

《京报》有较为固定的刊期、报名和形式,比朝廷官报与小报要完备得多。从现存的《京报》来看,一般为日刊,也有两日刊。每期一册,页数不等,书本式,封面用黄纸,上面印有红色的楷书“京报”两字,下面印有报房的字号标记。

③报房自主经营。

《京报》有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独立机构“报房”。“报房”的出现,使得中国的报业成为一个公开的专门行业。“报房”的工作分为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报房”的人员分工不太固定,由老板根据情况临时分配。

④报房自办发行。《京报》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而自办发行。报房可以叫卖市面,也可以接受订户。对北京的长期订户,报房均有人上门送报。送往各省的《京报》,报房专门设立报站,雇人递送。

10.简述战后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

【答案】我国正规大学新闻教育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