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新闻传播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答案】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1862年2月4日一1920年5月30日),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大学毕业后开始环游世界,他整理一路的日记和照片,出版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噪,并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首席记者。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1912年,莫理循辞去《泰晤士报》的工作,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出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薪水。莫理循在政治顾问这个职位上一直做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时期。莫理循文库东渡后,1924年岩崎久弥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东洋文库。几经扩充,今天的日本人称它是“东方学家的麦加”,而中国人却只能东渡日本去利用莫理循藏书。这段历史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的“伤心史’夕,成为中国学者心中的一大憾事。

2. 史量才之死

【答案】史量才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他早年曾任《时报》主笔。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大报。1927年,史量才买下《时事新报》,1929年又从美国人福开森手中购进《新闻报》大部分股权,从而成为上海报业巨擎0“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政治态度发生很多转变,主持《申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申报》的改革及其对国民党政府的公开批评,遭到了国民党的嫉恨。1934年11月13日,蒋介石亲自下令,派特务枪杀了史量才。

3. 《救亡日报》

【答案】《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樊仲云(代表国民党)任总编辑。该报后几经停刊、复刊,直至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有关当局勒令停刊。

《救亡日报》在名义上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但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该报的宣传报道特点是: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专稿多,特稿多。许多著名人士如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邹韬奋、陶行知等都为它写过政论或诗词。抗日战争胜利后,《救亡日报》于1945年10月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复刊,同月又被国民党政府查禁。

4.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答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年8月由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内容上,以宗教内容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但大多也与传教有关,目的也都是为了宣传上帝的全德全能。后期开始有一些时事评论J 险文章。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在形式上,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在宣传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主编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5. 左叶事件

【答案】左叶事件是1957年新闻界积极“鸣放’夕、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时候,发生的轰动新闻界的事件。当时,左叶是农业部部长助理,4月17日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陪同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时,左叶在场维持秩序时与记者发生争吵,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的反感。第二天,((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均以“记者专电”的形式报道了这件事。5月11日,新华社又发了通稿,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起了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以“左叶事件”为契机,新闻界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反右派斗争开始后,曾就“左叶事件”发表批评意见的报纸和个人纷纷公开作了检讨。

6. 议程设置

【答案】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一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7. “付费墙”

【答案】“付费墙”CPayWalls ,即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它是在传统报业的衰落下,许多新闻提供商建立的网上付费模式。建立付费墙的目的就在于将不订阅报纸的潜在读者挡在墙外,并且产生了质量更高的网上收益和更高的每千次点击(CPM )费率。自2009年5月12日默多克宣布对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以来,新闻集团旗下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宣称都将设立“付费墙,’,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在所有面向手机平台的读报软件中,英国的《卫报》是第一家实施收费的。该报在iPhone 和单odtouch 的读报软件下载已超过10万次。自2009年12月11日起《卫报》开始向iPhone 手机用户推出收

费订报服务,每月收费2.39英镑。

8. 《晋绥日报》

【答案】《晋绥日报》的前身是1940年9月成立的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1942年8月后改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1946年7月1日改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终刊。该报重视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揭露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1947年曾开展反“客里空”运动,公开揭露和检讨本报不真实的新闻以及右倾错误。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兴县察家崖接见报社编辑人员,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报纸与新闻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报纸风格。

二、简答题

9.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

【答案】新华社在抗战期间的有以下两方面的重大发展:

(1)新华社开始独立发展,总社规模不断扩大。

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如中共中央的文件、《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评论,都经新华社向外传播。193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构,同属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新华社改建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社长由向仲华担任。由于业务的发展,人员增至三十余人,使新华社的组织略具雏形。

(2)新华社自1939年起开始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渐形成了以一个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

华北分社成立于1939年10月19日,因社址设在晋东南而初称晋东南分社,1941年初改称华北总分社,1943年10月改组为太行分社。晋察冀分社的前身是晋察冀通讯社,成立于1939年5月14日,同年10月改称晋察冀新华分社。各地新华分社的社长一般由该地方党报的社长或总编辑兼任,各地分社的记者也同时是当地党报的记者。至1942年底,新华社己有5个分社组织,较大的分社开始发展为总分社。至抗战胜利之时,新华社除总社外,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己建立了9个总分社和40多个分社。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124人。

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报道有哪些改进?

【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新闻宣传工作的中心也随之转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各新闻媒体发表、播出的经济报道数量和比重大幅度增加,质量也得到提高; 一批经济类报纸、刊物应运而生; 经济报道的范围扩大到生产、流通、分配、交换、消费、服务乃至文化生活等多个领域,并且得到了一些改进:

(1)深入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

在农村改革的经济报道中,新闻界改进工作作风,让当事人现身说法,使农村的干部、群众容易受到启发,深入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发挥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的感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