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大学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647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制度分析

【答案】制度分析学家认为,制度是指“结构”和“游戏规则”。这些结构规则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和本人效用最大化中的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制度分析主张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产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导致不同的公共政策。政府应着眼十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致力十促进以个人自由、公民权利、市场经济、公共经济、自主治理、有限政府、宪政法治与民主制度等制度平台为基础的公共政策。

2. 决策方法

【答案】决策方法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的方法。根据决策所面临问题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种:①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③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④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⑤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3. 系统议程

【答案】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诀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4.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是指社会群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人福利的加总。福利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从个体的角度讲,福利是指个体从消费各种私人的或公共的物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幸福感。而个人福利的加总也就是社会福利。简单地讲,“加总”是指综合各个分散的个体的意见从而得到总体的意见的过程。然而,也正是这一“加总”的过程使得“社会福利”成为一个复杂的、缺乏可操作性的概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在“加总”的具体方法上存在巨人的争议。然而面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的不同,加总的方式势必会引起较大的争议,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权数组合(除非回到所有人的权数都相同的简单加总方式),按照这种意见所得到的社会福利标准显然

不同于一视同仁式的简单加总方式。

5. 社会问题

【答案】社会问题是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当两个以上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界限,呈现出团体性或社会性,涉及到具有组织共享性的团体利益和具有社会分享性的社会利益,就需要通过团体协商、公共选择等机制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6. 政策目标确定

【答案】政策口标确定是指在公共政策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好政策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过程。政策目标确定面临的困难有:①价值因素:②政治因素; ③多目标间的冲突。

二、简答题

7. 简述政策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接受和服从政策)的缘由。

【答案】政策目标群体是指受到政策直接影响和作用的对象,及政策制约的社会成员。政策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与政策目标群体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遵从和执行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策行为模式的形成。如果这一过程较为成功,社会成员就会逐渐树立执行现行社会制度的观念,能够谅解公共政策中的一些无奈之举。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时间的塑造和历史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固划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想改变这些习惯模式是极为困难的。

(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政策不仅需要实质合理,更需要形式合理,二者相辅相成。只讲实质合理,不讲形式合理,必然会走向人治; 反之,必然会导致教条。我们需要的是形式合理上的实质合理。

(4)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对某一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利益得失的判断。如果他认为某项政策不接受比接受所受的损失要大,他们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

(5)大局或整体利益的考虑。如果他们认为某项政策从总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是照顾大局的,那么即使牺牲一此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们往往也能够顾全大局,从长远考虑,接受和服从该项政策。

(6)避免受到惩罚。公共政策的如果没有强制力做依托,政策就很难得到贯彻和执行。公共政策会触动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如果没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他们很可能就会去做违背政策的事情。

(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

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最初不受欢迎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理解并接受,一项最初受拥护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认清井抵制。

8. 政策分析的局限性在哪里?

【答案】政策分析是针对整个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策制定的各个关节中创造知识的一项活动,为创造和获得这种知识,政策分析必须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结果及执行情况展开认真的分析和调查。

政策分析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权力的限制

政府受到许多社会力量的限制,如家庭生活、婚姻状态、儿童抚养、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这些力量均不易受到政府权力的左右。即使政府有心介入,也很难实施有效的控制,相关问题的解决可能会非常棘手。

(2)问题与认识上的分歧

在目标与手段、方向与路径的政策讨论中经常会有冲突产生,当人们难以对问题涉及的内容达成共识时,政策分析就难以派卜用场。

(3)人文研究设计的限制

对人类社会进行某种受控制的实验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一些实验证明很难判断人的行为变化到底受何种影响。

(4)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

人的心里和行为有很大的复杂性,当人意识到自己在被研究和观察的时候,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5)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科学知识的有限性

造成我们对政策分析保留态度的最重要的愿意,就是社会间题的复杂性和人类知识的有限性。绝大多数的社会问题都会涉及多个变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政策分析人员很难对政策方案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明确的解释。

9. 简述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

【答案】萨伯蒂尔(Sabatier )指出:当代政策执行研究有两种途径,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 )与自下而上(bottom-upapproach )。

(1)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自卜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的理论来源于古典行政理论,古典行政理论认为行政组织为集权、层级的和金字塔形的,上下级之间形成指挥与命令关系,上级负责政策制定,下级负责执行; 政治与行政分离,政治负责政策制定,行政则负责政策执行; 行政管理必须遵循科学管理的原则,以提高行政效率。政策学者纳米木拉和斯莫伍德(Nakamura and SmallWood, 1980)曾对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的命题作了阐释:

①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是有界限的、分离的、连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