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50人文地理学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三产业
【答案】第三产业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等。它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
2. 第四产业
【答案】第四产业是指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卫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产业,即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各行业为主体的IT 业。第四产业技术新,知识、智力、科学技术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形态、劳动形式均不同,主要反应人类的脑力劳动,生产无形的信息产品,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
3. 多核模型
【答案】多核模型是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学说,由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他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遵循了以下原则:
(1)各种功能活动都需要某种特定的要求和特殊的区位条件;
(2)有些相关功能区布置在一起,可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3)有些相互妨碍的功能区不会在同一地点出现;
(4)有些功能活动受其他条件的限制,不得不舍弃最佳区位。
4. 大都市区
【答案】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5. 城市地域
【答案】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
①己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
②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6. 人地关系或然论
【答案】人地关系或然论是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一种人地关系论,也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该观点不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二、简答题
7. 简述工业生产的特点
【答案】工业生产的特点包括:
(1)无明显季节性和地域性。
①无明显季节性:工业生产是物理的或化学的生产过程,它不像农业那样依赖自然条件,受季节的严格限制。除少数部门如制糖、晒盐等外,可以全年进行生产。
②无明显地域性:土地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不像农业那样受空间上的严格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生产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地域性并不十分明显。
(2)生产过程的可分解性与专业化和协作化。
①生产过程的可分解性:工业生产过程一般都是可分解的,这一特征使专业化和协作化成为可能。
②专业化和协作化: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了更好地产生经济效益,工业内部日益走向专业化生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和越来越复杂,联系与协作越来越广泛,甚至为了生产某些工业产品要进行国际合作与联系。
8. 简要分析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
【答案】(1)文化中心的迁移
文化中心的迁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运动现象。它是在经济中心转移的牵引力和政治中心的推动力共同作用下逐步迁移的。数千年来中国和世界文化中心迁移的历史表明,一旦世界文化中心迁移到某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心转移到某一个地区,它又会进一步促进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中国文化中心迁移的轨迹
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导致文化中心迁移的基本的、稳定的、也是最人的牵引力或推动力。我国唐代中叶的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全国的经济中心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区。自元宋以来的千余年间,由于黄河流域环境的不断恶化,长江流域条件的优越,致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始终稳定在江南地区。具体的迁移轨迹如下:
①中原文化时代
从夏商时代文明起源一直到北宋灭亡期间,中原地区始终支撑着中国文化的江山。故将这一
时期称为“中原文化时代”o
②江浙文化时代
从南宋到元、明、清时期文化繁荣的时代被称为江浙文化时代。
③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的形成
近百余年来,由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外相互交流的影响,使得我国人才的集聚,形成了北起江苏南部、历浙江、福建而至广州的我国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
9. 人文地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内容
【答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可归结为以下几大力面:
(1)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包括人地关系协调论、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或然论等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属性,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等经济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产业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等经济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2)人口的生产与发展
主要研究人口的数量及增长特点,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人口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人口构成、人口老龄化、人口素质、人才等内容。
(3)经济空间发展与产业布局
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布局与经济地域系统:第一、二、丫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4)社会与文化空间
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政治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民族与宗教地理学基本理论及空间分布特征; 人文地理学的新兴分支学科等的形成与发展。
(5)城市与区域的综合研究
包括城市的开发与发展; 区域的综合开发与发展; 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与保护。
(6)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
人文地理学可分为系统人文地理学和区域人文地理学。系统人文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通论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区域人文地理学是根据人文地理研究的范围大小而划分的人文地理学,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体系,
10.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答案】(1)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的含义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又称城市内部结构。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2)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