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单选题

1.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

A. 精英化阶段

B. 大众化阶段

C. 普及化阶段

D. 全民化阶段

【答案】B

【解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1970年和1971年,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巧%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 15%^'S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2.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90年

B.1990年

C.1900年

D.1862年

【答案】D

3. “重振儒术”是哪朝的文教政策? ( )

A. 汉朝

B. 魏晋

C. 唐代

D. 元朝

【答案】C

4. 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 )。

A. 国子学

B. 觉罗学

C. 八旗官学

D. 俄罗斯馆

【答案】D

5.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挪威各地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陆续将义务教育的结束年龄从14岁延长到16岁。有研究者根据50年代末——60年代初挪威征兵时的智力测验数据,对那段时期10.7万人应征入伍的19岁青年男子的智商得分进行研究。统计与分析发现上学9年者的智商平均

得分比上学7年者高出7分,比上学8年者高出4分,经检验差异显著。这项研究成果表明( )。

A. 学校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智商

B. 当时测定智商的工具和方法相当完善

C. 学校教育并不能显著提高人的智商

D. 智商的高低影响受教育年限长短

【答案】A

6. 体谅模式使用诸如“有人在乘车时不停的跟司机说笑话,接着可能发生什么? ”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活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

A.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B.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C.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D.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估计人际行为后果

【答案】B

【解析】体谅模式由英国的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费尔首创。体谅模式认为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认为教育即学会关心。

7. 在古希腊教育史上,首次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门课程(即“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的教育家是( )。

A. 毕达格拉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C

【解析】苏格拉底将“算术、几何、天文”三门课程列为了必须学习的科目。而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

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8. 早期改良派人物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的轮廓的是( )

A. 王韬

B. 薛福成

C. 马建忠

D. 郑观应

【答案】D

9.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

A. 生物界

B. 模仿

C. 生产劳动

D. 动物本能

【答案】C

10.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专门讨论师范教育问题的著述是( )。

A. 张之洞的《劝学篇》

B. 康有为的《大同书》

C. 梁启超的《变法通则》

D. 严复的《救亡决论》

【答案】C

【解析】1896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11.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最常用的反映离散趋势的差异量数是( )

A. 全距

B. 中数和平均数

C. 标准差和方差

D. 差异系数

【答案】C

【解析】中数和平均数是反映集中趋势的集中量数; 全距与标准差和方差是反映离散趋势的差异量数,其中,全距是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方差是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平均数之差乘方后的均值,即离均差平方后的平均数;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在计算标准差和方差时,所有的数据都要参与运算,数值稳定,受抽样影响小,反应灵敏,能比较真实地反应差异的性质,是反映一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