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唐律疏议》

【答案】《唐律疏议》是中国唐代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唐律是直接从隋代《开皇律》发展而来的。唐律从高祖时开始制订,到唐太宗时修订完成。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对律文加以解释释文称为“疏”,具有和“律”同等的效力。二者合编,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唐律》分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共502条。刑名有答、杖、流、死五种。在量刑定罪上,唐律比隋律又有所减轻。《唐律》不仅为宋、明、清各代法典的编纂提供了范本,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法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常平法

【答案】常平法是指唐刘晏推行的稳定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其主要措施为:①在各道设巡院,以勤廉干练者为官,让其随时上报当地物价的涨落,政府如遇贵则卖,遇贱则买; ②让其每旬每月上报各州县的雨雪天气丰歉情况,在丰收地区,便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买粮食; 在歉收地区,则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卖粮食。这样就使政府能及时调整物价,稳定市场,政府也获得了大利。此法主要是结合市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3. 屯田

【答案】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又称屯垦。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问题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兵士、利用人犯或招募农户垦种,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类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军兵及其家属进行屯种,军屯的生产者称屯田兵或田卒,民屯即以民户为主体的有组织屯种,其中包括一般民户屯种及罪犯屯种,民屯的农民称屯田客或典农部民,与国家按四六或对半分成。屯田制度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

4. 鹅湖之会

【答案】鹅湖之会是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的一次著名的辩论,因发生在鹅湖书院而得名。淳熙三年(1176年),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实质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关于“理”的性质,朱熹认为“理兼体用”,是客观外在的,并体

现于万物,心本身不等于理,心之性才是理。陆九渊则认为心性无别,理心合一,由内向外贯诸万物。关于修养途径,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累积递进,以求贯通。陆九渊则主张由内入手,直接发现本心,以求彻悟,不必去费心认识外部事物,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体验达到修养目的。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

5. 《尼布楚条约》

【答案】《尼布楚条约》是指中俄间签订的第一个边境条约。雅克萨之战后,中俄议和。康熙二十八年,清朝代表索额图与俄国代表戈洛文在尼布楚签订此条约故得名。条约内容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并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清政府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俄国。该条约从此确立了俄国和中国的现代疆界。

6. 孙思邈

【答案】孙思邈是唐朝著名医药学家。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共收集了五千三百多个药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思递因此被尊称为“药王”。

7. 《农桑辑要》

【答案】《农桑辑要》是中国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元世祖时,为督促农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司农司编纂了一部《农桑辑要》颁发各地。《农桑辑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8. 三家分晋

【答案】三家分晋是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三分晋公室领地,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晋侯沦为附庸,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最终废除晋静公,三分其残余领地,晋灭。“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9. 元佑党籍碑

【答案】元佑党籍碑是宋代摩崖石刻。元祐八年(1093年),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后,哲宗亲政,改元绍圣,变法派官员章惇为相,曾布、蔡卞、蔡京纷纷起用,变法派大行报复,贬斥范纯仁、吕大防等官员于岭南,其余被贬谪30余人,并逐步实行新法,元符三年,哲宗死无子,弟徽宗即位,向太后主政,反变法派起用贬斥变法派官员,徽宗亲政,改元崇宁,蔡京当政,贬斥反

变法派定司马光、吕大防、苏轼、程颐等一百二十人为“元祐奸党”。不久又加上在向太后当政期间反对变法的官员,以及变法派中与蔡京不和的章惇、张商英、陆佃等人共三百零九人,刻石朝堂,颁行全国,成为“元祐党籍碑”。大规模的党争基本结束。

10.三独坐

【答案】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三独坐。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东汉时设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负责一切政务,对皇帝负责为; 司隶校尉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权力十分大; 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掌管监察事务。

二、论述题

11.试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

【答案】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派别,如儒、墨、法、名、兵、农、阴阳等家,人们统称为“诸子百家”。各家各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谙难,人们把思想战线上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7)“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①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产生“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

②“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代的“土”,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部分是从奴隶社会的“士”转化而来的,一部分是从地主和平民中涌现出来的。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他们走公室、跑私门,希望得到统治者的任用。由于他们所投靠的对象不同,或出身经历不同,成了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因此“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

③社会基础: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气。当时的土,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收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行,只要略为著名的土,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的。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

(2)“百家争鸣”的主要原因:

①从政治方面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林立,交相攻伐。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②从经济方面看,战国时代,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栓桔下解放出来,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