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上计制度
【答案】上计制度是指战国至秦汉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承诺、担负、履行赋税义务的制度,也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行政得失的政绩考课制度。此制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分别写在两片木卷上,一片交给君主,一片留给自己。年终,官吏必须去见君主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君主根据木卷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予赏罚或升级降职。上计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
2. 董仲舒
【答案】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哲学家。著有《春秋繁露》82篇、《举贤良对策》3篇。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其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致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始终,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也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3. 《法经》
【答案】《法经》是战国时由李悝制定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共6篇,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前4篇主要是对“盗”、“贼”施以关押、拘捕等处罚之法; 《杂法》主要规定了对轻慢法令、偷越城墙、赌博、盗窃等违法行为的惩治办法; 《具法》是对量刑轻重的有关规定。《法经》并非是单纯防范和镇压人民反抗的,也有一部分律条针对官吏腐败,对清明吏治、严肃法纪、安定社会有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4. 古文运动
【答案】古文运动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骄文,提倡古文。古文是唐朝人对先秦两汉通行的散文体文言文的称呼,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同于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骄文。唐中叶,一些文人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遂大力倡导古文,逐渐形成社会风尚,此即古文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写了大量优秀的散文,气势雄健,奔放流畅,故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主张“文以载道”,认为写文章应重视思想内容,但他所说的“道”是指儒家思想。柳宗元也主张
“文者以明道”。
5. 永嘉南渡
【答案】永嘉南渡是指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的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又称“南渡之变”。中原民户有超过百万人迁至长江流域,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是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次人日南迁的高潮,它在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6. 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是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的制度,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7. 司马迁
【答案】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 《世说新语》
【答案】《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逸事的杂史。作者是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为了和刘向的区别开来,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书中的某些篇章也透露出编者的倾向。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 而对魏晋的清淡家则有褒有贬。基本上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段,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该书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有梁刘孝标注本。刘注的特点是收集许多其他古籍材料,与原文参证,这些材料多
已亡逸。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宋刊本。国内影印的日本“金泽文库”藏宋刊本,附有日本所发现的唐写本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从刊》影印明嘉靖嘉趣堂刊本等。近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本书比较好的笺释。
9. 分封制
【答案】分封制是指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其主要盛行于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所封诸侯都在王裴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勤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各自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初期目的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保卫中央,收买人心。后大多目的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保卫王室,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以达到巩固政权之意。
10.《四民月令》
【答案】《四民月令》是指东汉崔塞模仿古时月令编撰的月令式体裁农书。也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成书于2世纪中期。主要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它仍为当时的农业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二、论述题
11.论述元代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及元代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制度史上的地位。
【答案】(1)元代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政权,蒙古族虽然是北方游牧民族,但元朝建立后开始大规模推行汉法,因此其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基本骨架是汉法。
①在中央,元朝承袭了汉族封建政权的皇帝制度,皇帝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的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元釆用了三省六部制,同时又有所变化,仅保留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统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最高长官是中书令,副职有左、右丞相;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掌管全国军事,长官为院使,但是作为皇帝禁军护卫的怯薛由皇帝或者亲信大臣统领,枢密院无管辖权;御史台掌握监察权力,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共二人,下设察院、殿中司及内八道肃政廉访司;此外元代还设有宣政院,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这是历代王朝所没有的。
②在地方,元代最主要的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朝将靠近京畿的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称为腹里。在除腹里及西藏之外的地区,分设十个行省进行管理,计有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此外还曾设有高丽行省;各行省及腹里其下又依次辖有路、府、州、县,其长官都称达鲁花赤(蒙语意为“亲民官”或“镇守官”),掌管并监督地方行政,一般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带有鲜明的民族歧视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