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48中国历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春秋五霸

【答案】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政治、军事斗争十分激烈,出现了大国兼并小国、大国相互争霸的局面,此后,周天子失去权威,依附于诸侯,强大的诸侯国争夺霸权,互相征战,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被称为“春秋五霸”。

2. 元祐更化

【答案】元祐更化是北宋元韦占年间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年)春,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宣仁太后执政,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人;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祐年间,故史称“元祐更化”。

3. 《授时历》

【答案】《授时历》是指元代王恂、郭守敬、杨恭懿和许衡等人创制的历法。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开始编订,十七年(1280年)冬完成,十八年(1281年)颁行,由郭守敬写成定稿。为创制此历,郭守敬等人制造了天文仪表,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和测量,汲取汉以来四十多家历法之长并汇集实测成果,极富创新。《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的现代理论值相比只差23秒,同现在世界上所用的公历(格雷高里历)一年周期相同,但比公历早了300年。

4. 黄帝

【答案】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时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百姓受苦,黄帝修德,整顿军队,用武力统一各部落,于阪泉战胜炎帝,又于涿鹿擒杀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得到各部落的拥戴,被拥为联盟共主,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被尊奉为“华夏始祖”。

5. 推恩令

【答案】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

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武帝时开始推行。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 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实质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

6. 兵家

【答案】兵家是指先秦研究军事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孙武,春秋后期齐国人,其著有《吴孙子兵法》,通称《孙子兵法》,全书分13篇,系统地总结了战略、战术方面的问题,对后代影响至深。孙膑,战国中期人,孙子之后。其著有《齐孙子》,共89篇,大约在东汉后期己亡佚,直到1972年,才在今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被考古工作者发现。经整理,以《孙殡兵法》问世,分上下两编,各收文十五篇,共为三十篇,为当今研究孙膑兵法乃至先秦军事的宝贵资料。

7. 《洛阳伽蓝记》

【答案】《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城内外伽蓝(佛寺)盛景及豪门权贵、僧侣地主之骄奢的书籍。该书共5卷,由杨街之撰写,内容涉及政治、人物、地理、传闻、风俗、艺术、苑囿建筑等,并记述了当时繁盛的商业、贸易及外商活动情况,载有尔朱荣之乱。该书所引用的《宋云家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重要资料。后世的注本颇多,以清代吴若准集证校本为佳,近人周祖漠、范祥雍均有校注本,考证颇精详。

8. 道家

【答案】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它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四大派。

9. 耗羡归公

【答案】耗羡归公是指清雍正年间推行的财政措施。其主要规定火耗每两不过二钱,将原属官吏自行处理的耗羡银收归政府支配,一部分作为弥补官库亏空和补助地方经费,另大部分配给各级官吏用做养廉银。至此其变为朝廷的一项收入。这一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増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州县官又暗中加派火耗,故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10.远交近攻

【答案】远交近攻是指战国时秦相范唯提出的兼并战争的策略。也是兵法“三十六计”的一计。大意是从地理上考虑,攻打位置稍近的国家而结交位置稍远的国家。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范雎为相,采纳了此策略,即远交齐、楚,近攻三晋。范雎认为,如此“得寸则王之寸,得尺

亦王之尺”。这样既能破坏东方各国的合纵,又能巩固所攻占的土地。远交近攻之策对秦最终统一六国具有深远意义。

二、论述题

11.试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

【答案】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派别,如儒、墨、法、名、兵、农、阴阳等家,人们统称为“诸子百家”。各家各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谙难,人们把思想战线上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7)“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①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产生“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

②“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代的“土”,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部分是从奴隶社会的“士”转化而来的,一部分是从地主和平民中涌现出来的。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他们走公室、跑私门,希望得到统治者的任用。由于他们所投靠的对象不同,或出身经历不同,成了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因此“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

③社会基础: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气。当时的土,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收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行,只要略为著名的土,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的。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

(2)“百家争鸣”的主要原因:

①从政治方面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林立,交相攻伐。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②从经济方面看,战国时代,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栓桔下解放出来,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使得有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③从文化方面看,孔子时就推广私人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历史,使得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即文化下移,这也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④从科技的发展看,战国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