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之农村社会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从功能上来看是切断病贫恶性循环链的治本之策,是切断贫困恶性循环的需要;

(2)从政府职责来看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政府有责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好农村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

(3)从社会保障的构架来看是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乃至社会保障的迫切要求,是健全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经之路;

(4)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而且还能影响到社会稳定,是维护医疗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客观需要。

2. 文化下乡有什么意义?

【答案】文化下乡是指城市有组织地将图书、报刊、戏曲、电影、电视等送下乡,结合农村实际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文化下乡的意义体现为:

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因此,新农村建设要抓住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薄弱环节,深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把“三下乡”活动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结合起来,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改进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三下乡”活动如今已成为工业反晡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载体。

3.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什么对策?

【答案】(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其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的对策

①调整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②区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③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发展;

④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 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案】学习农村社会学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继承人对农民的历史地位与特性,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及城乡关系都十分重视,有丰富的理论。

(2)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以农民的利益为立足点,尊重、相信农民的无限创造力。

(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学习,获取知识和才能。

(4)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持续地关注研究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趋势,为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贡献知识和建议。

5. 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救济型扶贫、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三个阶段„

(2)各阶段的特点如下:

①救济型扶贫

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是一个“输血”的过程。

②开发型扶贫

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中心是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的条件,并以此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它是一个“造血”的过程。

③文化型扶贫

直接以贫困主体——“人”为对象,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科技的注入与辐射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通过民主选举干部和实行村民自治来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和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以此重新构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新机制。

6. 论述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答案】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是消除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2)设置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对各方面因素进行激励,以求各种资源的效率调整到最佳状态;

(3)当新的制度中又出现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因素时,应及时予以调整,继续推进制度创新迈向更高阶段;

(4)任何国家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都同时又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有

的阻碍城镇化的制度逐渐瓦解,而新生的促进城镇化的制度不断涌现;

(5)—种有效的供给激励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或阻碍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就是力求消解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创制有效率的制度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即使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基础上也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对于我国整个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7.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哪些发展?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以下一些发展:

(1)保障范围逐步扩大

1950年国家对革命军人、民兵民工、革命工作人员的牺牲、病故、伤亡抚恤做了规定;1980年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1985年首次将同犯罪作斗争而致伤亡的人列入抚恤对象。

(2)保障形式多样化

除了给予保障对象抚恤金、补助金,提供实物帮助外,一些村镇建立了拥军优属基地,将单纯的“安排生产”,转变为“扶持生产”,利用科技帮助优抚对象脱贫致富。

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爱心献功臣”行动等,特别是为农村革命烈属、革命伤残军人、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在乡老复员军人解决各种困难,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

(3)优抚对象扩大、待遇不断提高

优待对象由义务兵家属扩大到在乡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和“三属”(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1993年起,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即在国家抚恤辅助的基础上,通过増加地方財政补助,使抚恤补助标准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一种经费增长机制。基本保证了农村优抚对象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

(4)优抚社会化有较大发展

优抚经费筹集方式从乡镇农民统筹过渡到县级社会统筹,实行群众优待社会统筹和建立拥军优属保障基金等途径,拓宽了优抚经费渠道。此外,广大群众还对优抚对象进行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8. 怎样认识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整体?

【答案】(1)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农业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

(2)必须把“三农问题”提到战略地位高度来认识,认识到“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