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618普通心理学之心理学导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静息电位
【答案】静息电位是指当细胞不活动时,细胞膜处在极化状态,如以膜外电压为0,则膜内电压为约-50到-70mV 时的电位。这时细胞膜外呈正电性,而膜内呈负电性,且用微电极可测出细胞内外有-70mV 的电位差。不同细胞静息电位不同。
2. 多元智力理论
【答案】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 , 1983)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分别是:①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大脑的“布罗卡区”负责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②逻辑一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③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方向等。④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曲子等。⑤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⑥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⑦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像社交智力一样。
3. 心理
【答案】心理是个体一切精神活动的总称。与物质相对,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以及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具有不同程度觉知的各种心理现象。人类心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一般包括个体心理、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个体的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客观事
,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和情物作用十人(主要是人脑)
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认识、情感或意志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在一起的。
4. 隐蔽观察者
【答案】隐蔽观察者是由希尔加德(1992)提出,是指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存在着的较为真实的意识。希尔加德将催眠时被掩盖的真实的意识叫做隐蔽的观察者,指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并不因催眠师的暗示而完全失去自己。
他认为,催眠后人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意识层面是,受试者接受暗示之后所意识到的一切新经验,其性质可能是失实的,扭曲的; 第二个意识层面是,催眠当时隐藏在第一个层面之后,小为受试者所意识到的经验。但它是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是比较真实的。由于催
眠时受到暗示的影响,第二层意识被第一层所掩盖,致使受试者不能经由口语陈述出来。
5. 心境
【答案】心境(mood )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一般的情绪反应持续时间短则几秒钟,长则几小时,但一种心境可以持续多个小时,甚至很多天。在这段时间里,这种愉快、喜悦的心情仍影响着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在他看来,仿佛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染上了快乐的色彩。相反,心境忧伤的人,在这段时间里所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心境不同于其他情绪状态的显著特点是:它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事物。它是一种带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人的心境跟生物节律有着密切关系,心境还表现出周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6. 具体运算阶段
【答案】具体运算阶段指皮亚杰心理认知发展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儿童在该阶段里,智力发展上最大的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皮亚杰设计了不同的守恒任务,如数量守恒、液体守恒、体积守恒和物质守恒等,每一种守恒任务都包含着同样的三个步骤,以数量守恒为例来看这三个步骤:①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的扣子,它们的排列方式也完全一样; ②改变第二排扣子的排列方式,使其中每个扣子间的空间距离变大,但所含的扣子数量未变; ③问儿童,现在这两排扣子是否具有相同的数量?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7. 智力
【答案】智力(intelligence )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至今心理学界尚无公认的定义,韦克斯勒认为,是指使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中国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个体顺利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应对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对智力内涵的不同定义反映心理学家对智力的三种基本研究取向:因素结构取向、信息加工取向和原型取向。个体的智力水平通过智力测验来评定,最常用的测验有斯坦福一比内量表、韦克斯勒成人和儿童智力量表等。
8.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也就是不再引起它的注意。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的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
9. 有些教师十分强调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理解,认为它们对学习成绩有直接影响,这一看法体现了心理学何种观点? ( )
A. 生物学观点
B. 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
C. 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
D. 认知的观点
【答案】D
10.关于成人认知发展,卡特尔提出了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不正确的是( )。
A. 流体智力决定于个人的票赋,受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小
B. 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25岁之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C. 神经生理的老化导致基础的认知能力退化,将导致晶体智力下降
D. 通常信息加工能力,20岁以后发展到顶峰,30岁以后逐渐降低
【答案】C
【解析】流体能力是指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决定于个人的享赋,较少依赖与文化和环境。流体智力在20岁以后发展到顶峰,30岁后逐渐下降。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文、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发展,25岁以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神经生理的老化导致基础的认知能力对话,会导致流体智力的下降。
11.针对任务成绩的最优唤醒水平( )。
A. 各任务之间差不多持平
B. 随任务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加
C. 随任务复杂程度增加而下降
D. 与个人性格关联更大,而与任务本身关系不大
【答案】C
12.以下对需要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 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
C. 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D. 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答案】B
13.讲话风格是属于( )。
A. 言语沟通
B. 非言语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