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海洋学院农业科技组织服务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学位]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联系实际比较分析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在自愿的原则下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集,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合作医疗制度,以较少经费投入解决了广大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础上提出来的,指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1)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联系

①两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坚持政府支持、农民群众自愿参加的原则;

②两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经费都是由政府、个人和集体共同筹集的;

③两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医疗上都实行互助互济。

(2)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区别

①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比较有限,参与人数相对较少,能以较少经费投入解决广大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广,参与人数相对较多,所以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

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针对性强,重点突出,主要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缺乏主要的针对点。

③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将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整体,对无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贫困农民进行医疗救助;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没有做到这一点。

2. 如何理解农民的“经济理性”和“生存理性”?

【答案】“理性”是指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其中包括目的的选择和确认,调整达到目的的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等。

(1)经济理性

施坚雅认为“基层市场”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农民在集市点的选择以及集市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理性思考。而且,由于农民已介入到市场体系之中,他们的行为也就必然受市场规律的引导,必须为获利而思考和选择。

(2)生存理性

农民的“生存理性”是指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

原则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与习俗等传统力量。生存理性主要表现在“前资本主义的农民秩序”中。

3. 什么是施坚雅模式,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1)施坚雅模式是指研究中国农村基层市场的代表性模式,美国学者施坚雅在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状况时提出著名的施坚雅模式,认为“基层市场”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农民在集市点的选择以及集市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理性思考。

(2)其基本观点是:

①作为一种结构—功能分析模式,其核心概念是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把不同的基层市场视为层级性的连续体,他将农村集市网络概括为“市场共同体”说以及地理学的正六边形结构,提出在理想状态下,基层集市的空间分布意味着18个自然村以六角形围绕着一个集市。

②施坚雅还对农民行为方式、特点以及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等问题作出诠释,他提出“基层市场社区”的概念。施坚雅关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就是农民的行为符合理性选择原则,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人。

4. 城乡文化交流有何特征?

【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文化交流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目前的城乡文化交流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乡文化交流正进入一种持续的和广泛的状态。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其结果是农村文化从表层到深层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2)城乡文化交流中,形式上出现多样化。

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现在有些情况下还有必要,但已经不是主要形式,而且在减弱,相反民间的组织或个人在这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3)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性基础。

就农村地区而言,在同城市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把握文化上的主动权。

(4)加快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乡文化交流中农村文化再建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于农村群体而言,即使有城乡文化交流,也不可能顺利地达到其预先所设定的文化目的,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善城乡文化交流的根本保证。

(5)城市文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大和范围扩大。

现在作为主体的组织或个人多数是在一种经济目的的驱使下,去农村地区拓展领域。

5. 试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和所取得的经验。

【答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县为主体、乡镇为基础,围绕主要为当地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主要任务,对县级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机制进行综合、优化和调控,

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使教育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1)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

①探索性阶段。主要标志是初步形成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雏形。

②建立实验县、示范乡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的阶段。突出标志是涌现出一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典型。

③由实验进一步扩展到实验大区的推广阶段

突出标志是国家教委将积极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纳入“九五”和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

(2)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从实验到扩大,取得的经验包括:

①教育观念更新是启动和改革的基本前提;

②构建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框架是改革和实验的重要目标;

③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是深入开展改革和实验的关键;

④坚持城乡一体化和高校、科研单位参与,能提高改革和实验的水平;

⑤建立和健全客观督导评估制度是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

⑥坚持科学方法是改革和实验出成果和出效益的基本要求;

⑦开展项目教育是促进农科教相结合,深入进行改革和实验的重要途径。

6. 乡村建设运动有哪些内容和理论?

【答案】(1)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

①兴办教育,培养农村人才。

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良农业。

③流通金融。

④提倡合作组织,指导农民成立各种(运销)合作社。

⑤办理地方自治,期望还政于民,实行宪政。

⑥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

⑦移风易俗。

⑧引发学术研宂,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

(2)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

①晏阳初的“民族再造”思想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最根本的是人的问题,主张在农村进行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根治中国贫穷落后的愚、贫、弱、私“四大病根”,以达到“民族再造”,强国救国的目的。

②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1928年,梁漱溟在前人“村治”的基础上提出“乡治”的主张,随后提出“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源自他的孔子哲学思想和对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认识。中国的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是社会构造的崩溃,以及政治上的无办法。社会是有机的,要为社会开生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