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63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问答题

1. 如何看待意识形态、经济增长与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关系?

【答案】每一种政治秩序建立后,统治阶级都要力图使这种秩序获得合法性,以较少的精力和行政费用使自己的统治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在现实政治中很少有仅仅依靠强制力量进行统治的政权,各种“非纯粹”的强制统治形式都要以合法性为基础,或者迟早要获得合法性。

(1)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

①在现实的政治统治过程中,合法性的获得首先依赖于一定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统治秩序。在统治秩序中,暴力提供了威慑力量,使反对势力不敢轻易地反对现政权; 法律与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并为人们提供了据以行动的程序。这里必须指出,法律是合法性的一种基础,但合法性不同于法律性。合法性主要是观念内化的结果,而法律性则是强制力的结果。因此,如果说暴力与法律、制度为合法性提供了基础,那么合法性的获得则主要通过意识形态教化。

②马克思主义认为,支配意识形态的力量是国家。这就意味着人的意识虽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能不受到国家权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对社会的统治和支配作用实现。这种思想的支配,将“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事实表明,国家权力通过统治阶级思想意识这一中介,实现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支配和控制,从而获得社会对国家权力的普遍性认可。通过意识形态,统治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社会的普遍的利益,从而使统治阶级的政权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即获得合法性。

③合法化行为一般由专门的政府宣传部门去完成,这些机构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使人们认可统治秩序的合法性。

(2)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政治统治是在经济上居优势地位的阶级的统治,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权力的重要手段。统治阶级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必须以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这就意味着要考虑到全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政治秩序才能更加稳定。

2. 如何理解政治范畴的基本含义?

【答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治范畴的基本含义: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观和科学定义概念的一般要求,从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角度考虑,为避免和消除确定政治含义过程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确定政治的内涵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必要条件:

①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周延性是范畴概括特定对象的一般特征的基本科学要求。就政治这一范畴来说,它不仅应该概括政治生活价值取向层面的内容,而且应该概括政治生活实际层面的内容; 不仅应该概括特定方面的活动,而且应该概括其一般性的要素和动因; 同样,它不仅需要概括存在着对立阶级的社会中的政治现象的特征,而且应该概括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政治现象的特征;

不仅应该概括阶级之间政治现象的特征,而且应该概括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集团之间政治现象的特征。

②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这就是说,科学确定政治的含义,应该能够把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它应该能够从确切的含义上来确定政治的特有特征。

③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科学确定的政治含义,应该反映政治现象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反映政治现象的某种实际形态、活动方式、制度形态或者过程内容。

(2)从满足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3. 为什么不能把一切社会现象当做政治现象?

【答案】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1)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的规律可以被理性认知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着其客观内容。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

(2)从政治的定义可以看出,只有那些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的现象才具有政治性,才属于政治现象,否则就不具有政治性,属十非政治现象。

因此,并不是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被当做政治现象。

4.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答案】(1)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在系统的要件中,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

①把政治看成系统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政治并不是存在于它自己的独立的世界里。

②把政治看成一个系统有助于理解政治过程的关联性。政治活动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场所进行的,而是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更重要的是,把政治看做系统使人们明白政府是“谁得到什么”的主要决定者。

(2)政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

①政治博弈的要素:

首先,博弈要有局中人;

其次,目标和结果;

最后,博弈的策略。

②政治博弈的类型:

第一,零和博弈。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第二,非零和博弈。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5. 简述英美两党制的异同。

【答案】两党制最初产生于英国,后传入英国的殖民地和受英国影响较深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当两党制与各国的具体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党制度的运作模式。在目前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中,有两种典型的两党制模式,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和美国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1)英美两党制的差异:

①英国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的特点:

a. 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英国实行议会内阁制的政治制度,上议院议员由贵族世袭或国王任命,与政党制度无关。下议院由选举产生,两大党靠竞选争夺下院议员席位,由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内阁,执掌政权。该党成为执政党,党的领袖担任首相,内阁成员也都是议会议员,这样,执政党不仅掌握行政权,也掌握立法权。在选举中获次多数议席的党,成为法定“反对党”。 b. 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根据英国议会内阁制运作机制,为保证执政党的议案能在下院顺利通过,政策得到有效地贯彻,政党毫无例外地用严格的党纪约束本党党员和议员的行动。在每次重要投票中,所有该党议员必须按党的决定投票; 英国政党的集中性质还体现在政党本身的组织结构上。中央和地方组织之问有着直接的联系纽带,并且政党活动具有连续性。两次大选之间,它们的活动并小停止,而在继续各自的宣传活动,如召开会议,组织地方力量参加地方选举,保持与议会和内阁的接触。

②美国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特点:

a. 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和国会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总统选举和参众两院的选举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选举过程。美国两党制以总统竞选论胜败。总统竞选获胜者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反对党。而两党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与执政党和非执政党的地位无关。在这一制度下,一党若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即使在国会选举中失利也不会影响它的执政地位。也就是说,执政党不一定是多数党,在野党或反对党也不一定是少数党。在美国历史上,常常出现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执政党却是国会中的少数党的情形,这种情形需要执政党与反对党进行更多的妥协与合作。

b. 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美国的两党虽然存在从地方到中央的组织机构,但结构松散,党的全国机构对州和地力一机构的权力有限,权力通常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美国的政党一向基本上是各州和地方委员会的松散联盟,没有什么有力的全国机构、强大的凝聚力或严格的纪律,这与实行联邦制有关。因此,在美国两党制下,在国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多数党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立法问题上都能获得稳定的多数。正是美国政党这种松散的结构,两大党之间变化无常的组合,两大党之间模糊的差别,才使美国两党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2)英美两党制的共同点:

英、美两党制都是与本国具体的政治制度相协调并具有本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但作为两党制又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