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52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问答题

1. 分析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利益对于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政治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进行政治管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其所由以建立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的。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作为观念而存在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自于人们的政治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内容和利益要求,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利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往往通过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看法和论述来间接地与特定利益联系在一起。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个人、群体之间会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从而引起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这些政治变化和发展就包括政治革命、政治变革和政治民主等等。

2. 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

【答案】恩格斯有一个著名论断说明了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他说: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恩格斯的这个著名论断,表明了三点;

(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一切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都可以承认国家是阶级和阶级矛盾的产物,但就不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为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就可以把国家说成是居于两个对立的阶级之上的超阶级的国家。国家既不代表剥削阶级,又不代表被剥削阶级,它是高出于一切阶级,调和各阶级利益的力量,这样,无论哪个阶级都不应损害它,更不要打碎它。恩格斯明确指出:国家是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才需要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里所说的缓和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的缓和。秩序就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阶级统治,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被统治阶级破坏不行,统治阶级内部的个别人和集团破坏也不行。要清楚地看出国家是代表谁的利益,是哪个阶级的国家。所以恩格斯说:“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

因此,列宁在解释恩格斯上述那段话时反复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一切国家产生的普遍规律。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形式。这就形成了国家产生形式的多样性。

3.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特点。

【答案】(1)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人民形成了根本一致的共同利益。社会主义社会中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又使得人民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形成和运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背景,决定了它完全真实地反映和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

各种不同的政治社团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政治组织具有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利益,其间关系是非对抗、非争夺性的,因而其运行方式也是协调性的。

政治社团的活动服从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以这种根本利益的存在和实现作为自己,存在和活动的前提。

(3)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着紧密联系。按照其所代表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应该实现小同社会群体的特定利益要求,因此,它是社会群众性政治团体。

(4)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党和人民联系的中介。

(5)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学习政治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4. 改良、革命和改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改良、革命和改革之间的关系为:

(1)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对现有政治结构及其运作方式进行兴利除弊、革故鼎新的改造。在一定意义上和政治改良存在共同之处。

(2)但政治改革不完全等同于政治改良:政治改良是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某些部分或环节所作的局部的、微观的改善,使政治结构及其活动方式发生一些微小的量的变化。它虽然能够带来某种程度的社会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往往是很不彻底的。政治改革通常要落实为政治体系的较大幅度的变动。它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量变,更重要的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3)同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不是政治形态的根本质变,而是以维护现有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它体现了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因而从总体上说,属于政治发展的量变过程。二者之间具体的区别如下:

①从目标追求来看,政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彻底变更。而政治改革则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其目的是通过政治体制的调整与革新,来巩固和加强统治阶级的权力基础,提高和完善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实际效能。 ②从行为过程来看,政治革命是自下而上地发生的,其主体一般是被统治阶级。而政治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它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整个变革过程通常被置于较为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之下。

③从实现方式来看,政治革命虽不排除和平过渡的可能,但大多采取激烈的暴力方式。为了推翻旧的政治统治,革命者往往最大限度地进行政治动员,集结革命力量,发起革命运动,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促成政治秩序的根本性变化。而政治改革则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展开,通常表现为一个长期的和缓慢的过程。

5.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答案】(1)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含义

①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型的过程。政治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政治发展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政治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主要由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秩序、效率、公平、民主。对于发展中国家,既要有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又不能靠暴力和高压来维持秩序和稳定; 既要追求政治效率,又要保证公正和平等; 既要使各利益群体都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利益的配置过程,又要完善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防止失控而导致秩序混乱,就更应使四个要素协调起来。

②政治稳定是指要把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政治稳定是一定社会政治模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指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在权力、利益、地位等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上不存在激烈冲突的一种相对满足状态。

(2)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

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政治发展的应然结果。政治发展中包含政治稳定的内涵,政治稳定中同样包含政治发展,且两者互为前提。换句话说,只有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政治稳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政治稳定,只有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政治发展才有可能顺利地实现政治发展。没有发展的稳定是一种虚假的稳定,最终并不能稳定。只有通过发展才能革除那些长期影响政治稳定的深层因紊。只有在政治稳定中,实现政治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才可能逐步建立起来。

6. 合法化的手段有哪些?

【答案】面对合法化危机,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

(1)第一是诉诸传统的文化象征系统。统治者努力证明其统治是与政治共同体的普遍信仰和道德伦理相一致的,在传统力量根深蒂固的国家中,统治者更多地依赖由来己久的文化象征系统来强化其统治的合法性,甚至借助于某种道德伦理力量使民众相信对国家政权的忠诚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

(2)第二是诉诸意识形态。现代社会以自由、平等、民主等政治价值取代了传统政治价值,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