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
【答案】(1)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是与词汇意义相对的,指语言在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语法意义可以包括结构意义和功能意义两种,结构意义反映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功能意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 表述意义反映语法形式与所指事物现象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关系,又可分称述意义和情态意义两种。
(2)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广义语法范畴,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狭义语法范畴是由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或形态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式、人称和级。
2. 文字
【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可以划分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二、简答题
3. 扼要说明社会对语言发展的作用。
【答案】社会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的影响:
(1)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2)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
(3)社会间的相互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4)社会推动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给语言以一定的影响。
4. 什么是外来词? 请举例说明。
【答案】外来词指音义都来自外语的词,其中包括音义的完全借用,也就是词的意义和声音
形式都是来自外语的词的。例如,英语的"bonne" (女佣人,保姆,与法语的"bonne" 同)"chauffeur" (汽车司机,与法语的"chauffeur" 同)。
(1)比较常见的外来词是根据本民族语言的语音结构规律把外语中被借用的词在语音形式上加以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汉语的“阿司匹林”是借自英语的“aspirin ”的一个词,意义相同,但语音形式却走了一些样。
(2)有时为了便于理解,人们还以借用的成分加上本族语言中固有的构词材料构成外来词。例如汉语的“啤酒”(英语的"beer" )“卡车”(英语的“car" )“卡片”(英语的“card" )“法兰绒”(英语的“flannel" )等,“酒”“车”“片”“绒”等都是汉语固有的构词材料。
5. 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只靠口耳相传,所及的范围是很有限的。而由文字体现的书面语正可以弥补口语的不足。文字可以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进行交际,帮助人们广泛地交流思想、协调行动,帮助社会把各个地区的人们更好地组织起来。文字也可以使人类的知识、使我们前辈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大量地系统地流传下来,使后辈能够在前辈所取得的全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2)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里程碑。社会的存在虽然并不取决于是否有文字,但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则是必须有文字的。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学文化,不可能有机械化的生产,不可能建立古希腊、古罗马和我国古代那样强大的有高度文化的奴隶制或封建制的国家,根本不可能进入资本主义,更不用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了。
6. 词义是什么?
【答案】词义就是某一语言中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它的形成要受到语言词汇系统的制约。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的构成成分。词义中还可以有附加于理性意义之上的某种色彩,即一般所说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
7. 分析下列句子是如何表达句法关系的:
俄语:(我喜欢中国音乐)
(他喜欢俄罗斯音乐)
英语: I get up at 60'clock.(我六点起床)
He gets up at7 0'clock.(他七点起床)
【答案】上面的句子是通过词的构形形态来表示句法结构的,即各句的动词形态根据主语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8. 词义中除理性意义之外,还可以有哪些附加的色彩?
【答案】词义中还可以有附加于理性意义之上的某种色彩,即一般所说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
(1)形象色彩,就是词所引起的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在原有
的词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词或新的意义,往往带有一定的形象色彩。
(2)词义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表爱的感情、表憎的感情等等。
(3)词义中还可以具有不同的风格色彩,例如“诞辰”和“逝世”,“生日”和“死亡”,前者具有庄严、崇敬的风格色彩,不是什么场合都可以运用的,而后者就没有这种色彩。
9. 劳动怎样决定创造语言的需要?
【答案】在共同的劳动中,人的祖先,这些在形成中的人,渐渐感到需要彼此交换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彼此交换对进行劳动的一些方法的建议,以便步调一致,互相呼应,并且能够更顺利地从事各项活动,更好地收到效果,更多地获取外界事物来满足生活的需要。这样,这种共同劳动就决定了他们创造语言的需要。
10.语言和文字有什么不同?
【答案】语言和文字是语言的两种不同形式,二者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1)历史长短不同
语言的历史和人类的起源的历史一样久远,而文字的历史则相对短一些,语言是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
(2)普遍性不同所有的人都会说话。但是,在苏美尔人创造文字之前,人们没有文字。即便是现代,仍然存在很多没有文字的民族,如几内亚; 而且在有法定文字的社会,也有不少人不识字。
(3)习得的区别所有的人都在一生中头两年里开始学说话,其中很多相关的能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学习来的。一般,学习书写以学会说话的能力为基础。
(4)独立性小同绝大多数能识字的人可以用言语和文字表达同样的意思,不过言语比文字表达得明确。
(5)可重复性不同
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其自身的局限,而书面语的产生则改变了语言的这一局限,在磁带录音发明以前,除了依赖不甚准确的记忆和文字手段之外,人们无法记录或者保存语言。而文字则可以保存数千年。文字的永久性使得图书馆、历史、时间表、词典、菜单以及我们通常所称的“文明”成为可能。
(6)使用范围不同书面语用于操纵政治经济权力、记录重要文献、传播教育,所有这些都给予书面语附加上一种优越性。在有文字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渐渐把书面语当做重要的手段; 而口语则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交际语,二者在不同的使用范围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作用。(7)发展变化程度不同语言无时无地不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可是,操这种口头语的人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对于书面语来说,由于其永久性和标准性,使得书面语具有保守性,其变化缓慢,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文言脱节。
(8)可干预性不同
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改革,借用,创造,替换等认为措施对其进行使用的规范,但是语言的发展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自发演变的,是具有约束性的,不能人为的随意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