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国家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教育教学实践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进行素质教育,是每个教师急需且必须重视的问题[1]。导学式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授课环节中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为主线;同时以优化学生的学力(主要包括能力、智力和动力三个方面)的合理结构为主要目标,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度,最后大面积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为主旨的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方法。
但是在我国的中学数学教育实践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驱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 “注重灌输式的讲授,而缺乏探究式的引导和激发”;测重有限知识的“学会”和“掌握”,轻视了无限知识的“会学”和“要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习惯于通过大量的练习题习作,来让学生学习数学,提高考试成绩,这是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和现实情况。大家知道,这种做法显然是一种被动的、强迫式的接受知识和强化储存的教学过程,他严重地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同时也造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沟通的缺乏。
随着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越来越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对此,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如对导学式数学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本文将以《国家教育发展改革纲要》为指导,在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指引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本文结合目前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阐述了研究导学式教学方法在开展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通过搜集、查阅资料,从涵义、特点、原则、理论依据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导学式数学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内容,导学式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点,即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罗杰斯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随后,从教学实践环节的要求、教师能力素质的构成及要求、教学效果的体现及要求三个方面阐述了导学式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要求和规范。导学式数学教学的模式设计及应用是论文的重点,在导学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对导学式数学教学的模式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做了设计,依次是导语激趣,学生自学;引导点拨 ,交流讨论;答疑解惑,操作练习;深化评价,总结归纳四个实际操作步骤和环节。论文的最后,通过设定以“探索规律”为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教学实践情景,充分利用导学式数学教学方法的指导,全程阐述和验证“导学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研究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