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纪录片要“真实地(观众的感受)反映(逼真的视听语言)现实生活(事实的真实性)”,其中,真实是对观众的体验而言,逼真感是对作品的视听语言而言,真实性是对事实而言。本文把事实的真实性作为必要前提来看待,把观众的真实感受和视听语言的逼真反映作为研究重点,提出:当创作者试图用视听语言更逼真地还原现实世界的时候,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效果取决于观众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创作者自身的感受。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首先对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和其他语言进行了比较,包括不同介质的纪实文本,如电视与报纸、电视与广播。在将视听语言置入电视纪录片视野进行考察时,重点区分了纪实作品中的视听语言和虚构作品中的视听语言。最后从画面、声音两个子系统以及声画关系、蒙太奇和长镜头等方面分析了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的审美特性。
第二章对视听语言纪实的演进与电视纪录片审美观念的嬗变作了本土化梳理。从电影胶片作为纪录介质——ENG作为纪录手段——DV对纪录的参与,不同时代,不同的技术条件,提供了不同的电视纪实手段,由此展现了不同的语言状态。在对不同时期视听语言状态的技术内涵和价值辨析认真考察和研究后,论文提出:电视纪录片创作是通过视听语言操作,使原本对现实的观察变为对影像审美价值的确认,从而使影像增添了表达审美意义的功能。
第三章将纪实作品的完成定位为受众环节,采用“期待视野”的观点论述: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其心理指向是“真实”,有一个对纪录片真实的前提性认识;电视纪录片最佳的“真实”接受度应该是建立在观众接受程度与纪录片视听语言形式两种力的式样的适度错位上。通过对观众审美心理过程的描述,指出作品的真实感是在纪录片与观众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对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和谐统一的认识将有助于深化对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美的本质的理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