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建安文学

【答案】建安文学是指以“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诗人的建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2. 江西诗派

【答案】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发有组织的、有理论宗旨的诗歌流派。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及特色是:重视句法、喜用拗句; 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芋绵。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 神魔小说

【答案】神魔小说是古代小说的类别名,以其内容主要讲神魔之争而得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始标其名,并认为它是明朝小说创作的两大主潮之一。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传》《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小少文人或依历史事件,或依流行的神怪故事,创作了大量此种类型的文学名著。

4. 《己亥杂诗》

【答案】《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己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5. 神话

【答案】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神话主要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6. 熏浸刺提

【答案】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是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二、论述题

7. 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请举例谈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四种功能。

【答案】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观群怨”功能主要表现在:

(1)诗之兴

诗之兴含有兴盛、兴起、振兴、复兴等多种意义,可以感发人的意志。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0余篇中,就有100多篇是围绕国家民族兴衰而发出的心声。在我国历代诗人的笔下,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也是数小胜数的。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炽热的爱国情感和嫉恶如仇的反抗精神。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一辈子念念小忘的是统一祖国。他的《示儿》诗:“死去元知力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也是他爱国诗歌的名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其杰出的爱国主义名作《满江红》,充分表现了他对敌寇无比痛恨、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和收复中原失地的不可动摇的意志。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充满爱国激情的动人诗篇,表现了“头可杀,志不可屈”的崇高无比的磅礴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他耿耿的爱国忠心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还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可见,感发爱国意志是我国诗歌史一以贯之的重要功能。

(2)诗之观

诗之观是通过对表象的观察,反映事物的本质、核心和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辨别能力和认识能力。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通过豆和豆其相煎的深刻而形象的比喻,以及豆在釜中泣诉的饶有风味的拟人化手法,讽刺了曹巫的残忍不容,表现了曹植内心的悲郁。唐朝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酝,草色遥看近却无”,作者运用朴素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景色,特别是对春草乍生未生之时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俨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也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庐山的特点,写出庐山峰峦的千变万化,表现了庐山的深邃。同时也说明了因为人在山中观赏,跳不出山的圈子,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告诫人们应高瞻远瞩,总揽全貌。

(3)诗之群

诗之群是要凝集人心,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激励人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例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团结一心、同仇敌汽的义愤。唐朝戴叔伦《塞上曲》:“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诗人把汉家借指唐朝,首二句写汉军军力强大和灭敌的雄心,后二句写士兵长期坚守边疆、打击敌人的坚强意志,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誓死保卫国家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出浓郁的爱国主义豪情。宋朝抗金名将李纲《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通篇以朴素深沉的语言,把病牛为了人们的温饱而任劳任怨的形象刻画得丝丝入扣。1937年郭沫若毅然从日本返国,他哭吐精诚地写道:“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些诗都富有高度的凝聚力,为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斗志发挥了极大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效应。

(4)诗之怨

诗之怨是运用辛辣讽刺的手法,针贬社会弊端,从而起到抑恶扬善的作用。

我国古人写诗,运用讥刺的方法,揭露时弊之作很多。唐朝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的表面上写的看花,实际上是以“桃千树”隐指朝廷提拔的新贵,对他们显赫一时,不可一世,表示极大的愤慨和不平。在封建社会,还有许多针硬时弊、反映人民悲惨生活的诗歌,如唐末杜荀鹤《山中寡妇》即是一例。诗曰:“夫因兵死守蓬茅,麻笠衣衫鬓发焦。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研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诗中对封建统治阶级无比残酷地剥削人民,以及人民所过的极端悲惨生活,作了深入而具体的揭露。最后诗人还对当时无往不在、难以逃脱的封建暴政,发出了深长的慨叹,作了尖锐的指摘。此外,诗词的怨还有自疚之意,如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体钱。”表达了作者为官没尽到职责,没有解救百姓的疾苦,以致百姓流落在外感到惭愧不安。同时,还有怨物的。唐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是写一个妇女在梦中和她所思念的远人相会,因被无端惊醒,乃迁怨于黄莺。

8. 试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

【答案】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