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632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632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632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10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632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19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632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29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632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39
一、名词解释
1. 《己亥杂诗》
【答案】《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己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2. “南洪北孔”
【答案】“南洪比孔”是指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二人。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昇(南方浙江钱塘人)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是两部结构宏大的历史剧,被誉为清代传奇南北高峰,在当时影响颇大。《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而《桃花扇》写的是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孔尚任和洪昇因此也被世人并称为“南洪北孔”。
3. 原道
【答案】《原道》是唐代韩愈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全文中心是反对佛老,发挥儒家正统思想。认为唯有孔孟之道是“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的治世良方; 老子“去仁与义”、佛教“灭其天常”都与封建伦理纲常相违背,应当坚决禁绝。以仁义为“道”的内容,第一次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车可之死不得其传焉。”
4. 建安风骨
【答案】建安风骨是对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俊爽刚健风格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5. 《左传》
【答案】《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
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6. 《豆棚闲话》
【答案】《豆棚闲话》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别具一格的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作者圣水艾衲居士,真实姓名不详。它表露了清初文人的普遍心态一一他们身历了明清易代的社会变革,在新朝都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困境,不得己借助各种方式寻找精神出路。《豆棚闲话》以小说特有的方式清晰地展现了作者上下求索的全过程,将12则内容不相属的短篇小说,藉由人们在豆棚下乘凉时轮流说故事为枢纽,有机地串接在一起,结构别具一格。这部小说集的特点:一是以豆棚下轮流说故事为线索,串联起12篇故事,在中国短篇小说集中可称肖创; 二是随意生发,书写胸中不平之气,有的是就历史故事做反面文章,冷嘲热讽,意味隽永,语言酣畅,在清朝拟话本小说中堪称上乘。
二、简答题
7. 中唐和晚唐咏史怀古诗的不同。
【答案】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为题材,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中唐和晚唐咏史怀古诗在思想内容上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
(1)中唐咏史怀古诗多吊古伤今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硬时弊,寄托怀抱。艺术表现上,以写景为主,长于情景交融。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2)晚唐咏史怀古诗多追忆与感伤
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咏史”多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一个历史事件,也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和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商隐的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也是此时名作。
8. 陈祚明《采寂堂古诗选》:“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尽变,魄力厚于子桓。要之三曹固各成绝技,使后人攀仰莫及。”如何理解陈对三曹的评价? 结合作品加以简析。
【答案】这段话中子建即曹植,孟德即曹操,子桓即曹丕。此评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三曹,同时又准确得抓住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1)曹操
曹操以相王之尊,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①曹操开学习乐府的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
曹操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②他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此外,曹操还开创了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2)曹丕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他留守邺城时,常与文士们相聚宴游,诗酒竞豪。 ①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
②其《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是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都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
③他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曹植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①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
②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③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锺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此外,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4)三曹之诗风
①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②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③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 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