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管理学院886教育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消费结构
【答案】消费结构是指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人们消费支出中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消费)的比例关系。按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不同层次,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三者比例构成消费结构。按人们实际消费支出,消费资料分为吃、穿、住、用、行等,它们之间的比例构成消费结构。决定消费结构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决定人们的消费需求,各类消费资料的数量、范围、种类和比例。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直接影响消费结构的则是产业结构,它直接影响着实物形式的消费资料构成。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及二者的结合——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从分配方面决定着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生存资料的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比重逐步上升。吃的比重下降,穿、用、住、行的比重上升。对教育的需求是人们消费需求中的发展需求。教育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 劳动力价值
【答案】劳动力价值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③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比重在增大。
3. 教育经济效益
【答案】教育经济效益也称教育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或教育经济效果,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教育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即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表现为一定的货币资金。同物质生产领域不同,教育的产出包括:①直接产出,即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②间接产出,即这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投入社会经济之后,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收人(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教育经济效益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率,亦称教育投资的内部经济效益或直接经济效益,为教育投入与教育直接产出的比较,以单位教育投入的产出或单位教育产出的投入衡量;二是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
4. 教育消费
【答案】教育消费是指人们对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消耗,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消费其消费者包括国家、个人或家庭、企业等用人部门。狭义的教育消费仅指个人或家庭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消耗教育部门及与教育密切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从而满足其知识、技能、能力增长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教育消费的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②教育消费是一种投资性消费;③教育消费是一种对消费主体资格有基本要求的消费;④教育消费是一种贯穿消费者一生的消费;⑤教育消费并不完全体现为个人消费,是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相结合的一种消费。
5. 教育需求
【答案】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制约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教育供给”相对。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受个人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6.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答案】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国民收入分配按其最终使用性质划分的积累资金与消费资金的比重及其内部构成,还包括按社会各阶层及社会集团划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它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7. 机会成本
【答案】机会成本亦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营决策中,以未选择方案所丧失的利益为尺度
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的成本。采纳某一方案的机会成本,即被放弃方案所牺牲的利益。
在教育领域,也存在机会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广义上指“教育间接成本”;狭义上主要指学生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后而放弃的就业收入。其大小与行业或职业报酬(或待遇)、同龄人口就业率等直接相关。
8. 社会再生产理论
【答案】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关于一切社会形态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过他们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学派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再生产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所揭示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投资的来源、形成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等,都以其社会再生产理论为理论依据。功能论学派的涂尔干、帕森斯、特纳等根据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维持、再生并强化现存的社会结构与制度,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也持此种理论。
二、简答题
9. 教育事业费按分配方向列为哪些项目?
【答案】教育事业经费按分配方向使用可以列为以下项目:
(1)高等学校经费。包括国家、省市、各部门和地方所属的独立的科学研究机构经费。 (2)科学研究经费。包括中等和高等学校结合教学开展的科学研究经费以及教育部门和各地方所属的独立的科学研究机构经费。
(3)留学生经费。包括经国家批准,由教育部门统一归国的出国和来华留学生的经费,为出国和来华留学生所办的专门学校经费。
(4)中等专业学校经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等师范学校经费;教育部门、计划部门、财政部门、统计部门举办的各种中等专业学校经费。
(5)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指教育系统举办的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普通高中的职业班半工半读、半农半读中学经费。
(6)中学经费。主要指普通中学的教育经费。
(7)小学经费。主要指普通小学经费。
(8)幼教经费。主要指教育系统举办的幼儿教育经费。
(9)地方职业大学补助费、农民技术学校补助费。
(10)高等业余教育经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经费。
(11)初等中等业余教育经费。包括教育系统的业余文化学校、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和扫盲教育等。
(12)教师培训经费。包括教育系统的行政院校、教师进修院校、师资培训班、教师函授教育经费等。
(13)民办教师补助费。专指政府对农村县以下乡、村及城市市郊的民办教师补助。
(14)特殊教育经费. 包括教育系统举办的盲、聋、哑、弱智儿童学校及其他生理缺陷儿童和工读学校经费。
(15)其他教育事业经费。如教育部门直接开支的教学业务指导费。招生费、教材编审费、业务资料印刷费等。
10.简述政府负担教育投资的主要形式。
【答案】政府教育投资是指政府投资主体对教育的投入,即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具体包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