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868中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知性

【答案】康德的知性是一种主动产生概念并运用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知性的形式是范畴。康德认为知性和感性不同,感性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能力,而知性则是自发性和能动性。感性提供对象,知性思维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本身不可能直观。他认为知性的主要作用是判断,故又称“判断的官能”。康德通过形式逻辑的判断得出知性的纯形式,逻辑判断有四组十二个,相应地,知性也有四组十二个范畴。

2. 波菲利问题

【答案】波菲利问题是公元3世纪时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为: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中; ②若共相独立存在,那它们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或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且与之相一致。波菲利问题后由波埃修斯引进经院哲学,并成为12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

3. 洛克的观念

【答案】洛克的观念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感知事物时、或者在反省中以内省方式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感觉和思想时,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一也就是说观念是理智中的感觉事项或内省事项的摹本。在洛克看来,观念是思想或感觉经验的内容,是我们所具有的关十某个对象的思想。也可以说,观念是记忆和想象的对象。洛克将观念分为两种:①简单观念,它是不能进一步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观念,包括我们关于红色、痛苦和点的观念; ②复杂观念,它是由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观念,包括抽象的观念、普遍的观念、共相和某些反省观念。

4. 三位一体

【答案】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圣父是耶和华上帝; 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 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二、简答题

5. 为什么说是笛卡尔奠定了近代哲学的思想基础?

【答案】笛卡尔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他建立了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体系。他以“普遍数学”为方法论,按照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论规则,把“自我”作为第一原则,建立了“明白清楚”的真理的内在标准,一步步地推导出关于心灵、上帝和物质的确定知识。他的哲学体系像数学的公理体系一样,有简洁、严格与和谐之美。他的天赋观念论、理智至上的立场,以及身心二元论都表现了唯理论的基本特征,对后来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普遍数学

①笛卡尔坚持统一的科学观,所有科学门类都统一于哲学。同时,科学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他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称科学的方法为“普遍数学”。普遍数学把数学最一般的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数学的一般特征有二:“度量”和“顺序”,这两个特征在运用于更大范围时,需要从哲学上加以界定,使他们获得更普遍的意义。

②科学研究的顺序有两种:一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综合,一是从复杂到简单的分析。在数学中,研究对象是同质的,这两种方法是可逆的。但在形而上学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中,终极原因是无限的上帝,被造的事物是有限的,原因和结果是小同质的,处于不同系列,因此,形而上学不能诉诸无限的第一原因,从中推导出所有结果,而需要找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简单的出发点,由此建构出关于原因和结果的知识。总之,形而上学的方法首先是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然后再运用综合,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2)方法论原则

按照先分析后综合的顺序,笛卡儿建立起四条方法论的规则,这四条规则都没有经验感觉的地位,分析和综合都是理性的方法。

①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是指出分析的目的是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

②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细致,细致到可以加以满意地解决的程度为止。

③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渐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是指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一步步推导到复杂的道理。

④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是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分析要彻底,综合也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

(3)“普遍怀疑”与“我思故我在”

①“普遍怀疑”

a. 笛卡儿认为,现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们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之上。为了重建知识,必须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笛卡尔的打击策略是怀疑的方法,凡是不能通过怀疑的推敲的原则,都要被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外。

b. 笛卡尔的怀疑是普遍的,被怀疑的对象与梦境事物有关,人们一般认为不可疑的确定性,都在怀疑之列:

第一,周围世界是感知到的现象。笛卡儿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周围世界是可疑的,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第二,我们对自己身体活动的感觉好像是确定无疑的。但是,我们在梦中对自身亦有感觉,我们不知道如何区别梦中的感觉和清醒的感觉,因此,我们关于自己身体活动的知识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第三,数学观念是简单的,因而是清楚、明白的,好像是不会有错的,但是,笛卡儿指出,数学是我们思想的对象,但思想的对象是可以怀疑的,所以我们无法肯定数学的观念是清楚明白、确定无疑的。未经哲学的论证,自身基础不稳的数学不能成为知识的第一原则。

②“我思故我在”

a. 笛卡儿认为,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思想自身是思想的活动,当思想在怀疑时,思想可以怀疑思想的一切对象和内容,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否则怀疑就无法进行。并且,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笛卡儿由这一分析得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我思故我在”。

b. 这个命题有两个部分:“我思”和“我在”

第一,“我思”是指思想活动,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都属于“我思”,它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反思的意识。一切思想活动的核心是对这些活动的自我反思。

第二,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体。“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故我在”中的“故”表示的不是两个实体之问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从逻辑上说,“故”也不表示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笛卡儿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属性来认识实体,每一个实体都有一个特殊的属性,这就是它的本质。从自我的思想活动,我们可以得到自我必然存在的结论。

(4)真理的标准

①“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全部哲学的出发点。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确定了自我是一个思想实体,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思想的具体内容。笛卡儿诉诸他己确立的第一原则,认为,“自我”观念本身就是一个标准,一切像“自我”那样自明的观念都是真观念,即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②这一规则的建立是笛卡儿的方法的转折点,使得他能够从分析过渡到综合,使得他能够用这个标准衡量那些复杂的对象。按照这个标准,那些在分析的步骤中被怀疑的观念重新被确定为真观念。

③笛卡儿把所有的观念分为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这是按照观念的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