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765社会保障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我国住房福利发展的变迁。

【答案】(1)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住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不改革住房制度,就不能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不能理清国家、单位和职工在住房问题上的责任,则政负担过重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土地等要素市场发育问题等改革就难以推进。

1992年住房制度改革开始着手实施,此后巧年时间,经历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三个重要阶段: ①第一阶段,房改的全面推进阶段

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决定》。借鉴了国外的经济教训,第一次系统闻述了建立市场机制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城镇住房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国发43号文件还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就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等改革措施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后,公有住房出售工作快速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建立,通过实施国家安居工程建立了经济适用住房的基本政策,同时推动了商品住房开发的不断发展。

②第二阶段,房改的重大突破阶段

199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果断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启动居民住房消费,加快住房建设。国发23号文件实现了我国住房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城镇住房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加快了建立城镇住房新体制的步伐。

③第三阶段,完善住房政策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标,即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此后几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多次发文,采取有区别的税收、信贷和土地政策,以及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就稳定住房价格、调整供应结构等作出具体规定,防止了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进入加速推进时期。

30年的住房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第一,确立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 第二,明确了政府在城镇住房问题上的职能; 第三,提高了城镇居民住房水平和居住质量。

(2)我国的住房福利

回顾住房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的住房制度已经从国家包办的福利制度走向个人责任为主,福利主要以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的形式出现,对低收入群体,住房福利则是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形式供给。由于我国的人口多,住房供不应求,因此所提供的住房福利也很难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

①以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发展租赁

型经济适用住房,面向既不符合廉租住房条件又无力通过购买住房解决基本住房需求的家庭,实现住房保障对象的全覆盖。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健全风险控制机制,逐步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

②以完善房地产市场机制为重点改善宏观调控。着力理顺房地产用地、金融、税收政策,完善房地产交易规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建立健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政府调节机制。

③以改善农民下居住条件为重点统筹城乡住房政策。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农民进城定居的住房政策,保证城镇化健康推进。

2. 简述职工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条件。

【答案】为了维持基本养老制度的正常运行,政府对基本养老保险的领取设立了一定的条件。每个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都会对养老保险金的申领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绝大多数国家规定的给付条件都是复合型的,即要享受养老保险金必须满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格条件:包括年龄条件、缴费条件和其他条件等。

我国规定在享受资格方面,除有特殊规定外,现行政策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需要具备的条件有两个:

(1)达到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退休年龄是: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

(2)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内并且参加保险缴费期限满巧年。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满15年的,退休时的养老金包括来自社会统筹基金中的基础养老金和来自个人账户中的养老金两个部分. 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3. 试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答案】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最早出现于一十世纪初期的英国。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包括:

(1)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一一庇古

庇古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2)主要代表人为罗宾斯、卡尔多、希克斯、勒纳的新福利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受到罗宾斯等人的批判。罗宾斯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将价值判断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个人间效用可比较性不能成立,福利经济学的主张和要求没有科学根据。继罗宾斯之后,卡尔多、希克斯、勒纳等人从帕累托的理论出发也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同罗宾斯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福利经济学仍然是有用的。

1939年,卡尔多提出了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的问题。此后,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对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继续进行讨论。他们主张把价值判断从福利经济学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实证研究; 主张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边际效用序数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基数论的基础之上; 主张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作为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反对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卡尔多希克斯、勒纳、西托夫斯基等_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论基础上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作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认为边际效用不能衡量,个人间效用无法比较,不能用基数数词表不效用数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新福利经济学根据效用序数论反对旧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特别是第二个命题,反对将高收入阶层的货币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穷人的主张。

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 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 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前两个命题是为了回避效用的计算和个人间福利的比较,从而回避收入分配问题,后一个命题则公然把垄断资产阶级福利的增进说成是社会福利的增进。

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效率而不是研究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勒纳、霍特林等人对经济效率问题作了论述。经济效率指社会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补偿原则是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帕累托的最优状态“具有高度限制性”,不利于用来为资本主义辩解,为了扩大帕累托最优条件的适用性,一些新福利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福利标准和补偿原则。

(3)伯格森、萨缪尔森的社会福利函数论派

卡尔多、希克斯等人的福利经济理论,受到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的批判。伯格森于1938年发表《福利经济学某些方面的重新论述》一文,提出研究社会福利函数的“新方向”,认为卡尔多、希克斯等人的新福利经济学把实证问题和规范问题分开、把效率问题和公平等问题分开的企图完全失败。继伯格森之后,萨缪尔森等人对社会福利函数作了进一步论述,形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函数论派。

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这些变量包括所有家庭或个人消费的所有商品的数量,所有个人从事的每一种劳动的数量,所有资本投入的数量等等。社会福利函数论者通常用多元函数来表示。

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帕累托未能指出在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