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社会保障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有何区别?
【答案】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起码生活水平的低收人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而社会福利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与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概念,是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并列的概念,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子系统。社会求助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都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之下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资金来源不同
①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
②社会福利资金来源多渠道。社会福利项目的资金来源包括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还有各个组织单位的专项基金、社会团体的资助与捐献,以. 及福利服务的收费等。
(2)保障对象不同
①社会救助的保障对象具有选择性。尽管社会救助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但事实上社会救助的对象是需要经过家计调查和资格审定的。一个社会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仅是一小部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的和有限的。
②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具有全民性和无选择性。与社会救助的保障对象是有选择的和有限制的完全不同,社会福利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每个社会成员无论贫富、无论长幼尊卑,均有享受普遍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正因此,社会福利有“社会工资”的美誉。社会福利是普惠制的社会保障,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按人头补贴,且待遇相同。不论是针对老人、妇女、儿童、身心障碍者等的特殊福利,还是面向全民的普遍福利,都有普享和公平的特点。
(3)权利义务不同
①提供社会救助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对国民的应尽责任,是低于贫困线或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国民应该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提供救助方与接受救助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有单向性。
②社会福利是社会化的,保障项目大多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4)待遇水平不同
①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具有“保底”性。由十社会救助是直接设在最起码的生活标准线也即贫困线之上的、用来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因收入的减少或中断而陷于贫困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因而被称为社会的“第一道安全网”。也就是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陷于
生存困境,都将得到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②社会福利的保障水平具有从优性和刚性。在制度化社会福利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经济繁荣和政治民主,许多福利国家在推进社会福利时普遍倾向于提供更高、更优的津贴和服务。同时也就日益加剧了社会福利的刚性特征,即能高不能低、能上不能下。
(5)保障项目不同
①社会救助的保障内容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最低生活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共福利支出的增加,现代社会救助还包括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失业救助、生育救助、丧葬救助、法律援助等,它们相互关联、共同作用,构成现代社会救助的有机整体。
②社会福利的内容则既有专为社会弱者提供的福利项目,如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福利,也有全民性的社会福利如医疗卫生保健、教育、住房等,还有与工作单位紧密关联的职业福利如企业年金等补充性保障和职业行业内部的员工生活休假培训等内部福利、由居住地区提供的社区福利如社区福利性服务以及福利设施和福利津贝占。
2. 为什么要将城市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之所以要将城市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因为:
(1)将城市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符合社会保障的目标
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从蓝领(农民工群体)到白领(北漂一族),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应实施分类分层,首先确立强制性工伤保险,其次是医疗保险,第三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然后是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全国性的一元化社会保障体系。
(2)流动人口获得社会保障的意义
从局部的利益来讲,从短期来看,在城市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似乎会提高一个城市的劳动力成本。但是,从全局的观点来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并且不仅仅是一项涉及社会公平的基础建设,而且还是一项有效率的经济行为。
(3)将城市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保护流动人口的利益
如果在全国范围里要求所有的城市都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流动人口的总体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有一些影响,但我国总体劳动力成本在世界上还是处于低位的,因此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不会太大。如果要求全国所有的城市都这样做,那么就可以杜绝以牺牲流动人口利益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之间在吸引外资等方面的恶性竞争。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他们抵抗各类风险的能力,降低风险程度,进而降低他们的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这对于改变当前储蓄过度而造成的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具有积极意义。
(4)有利于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
在对于农民工是不是城市居民这一问题上,现有的政策仍未明确,采取了模糊和回避的办法。现实中,目前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社会地位低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无法获得本应得到的公平待遇。农民工被视为劳工,把农民工仅看成是一种劳动力,“经济上吸纳,社会上排斥”,将流动
的打工群体与城市的关系,简化为纯粹的一次性劳务关系,与社会单位相联系的各种权利、责任等都被简化。农民工通常被城里人瞧不起甚至是歧视,肆意侮辱践踏其基本人格和尊严的行为时有发生,他们难以进入城市各类保障体系,合法权益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强资本弱劳工”,使一些企业将侵犯农民工权益作为一种生存策略或者说是一种赢利手段。因此要把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解诀他们所遇到的困难。
3. 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保障实行属地管理?
【答案】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社会目标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实现的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之间的共济或互济互助,因此社会保障要奉行属地管理原则。即同一地区的社会保障事务适宜由该地区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这是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的内在要求。除新加坡等少数城市国家或小国家外,各国的社会保障事务通常都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范下,由各地区组织实施并由各地区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与监督的。
有鉴于此,社会保障管理应当奉行属地管理原则,即同一地区的社会保障事务适宜由该地区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这是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的内在要求。
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有哪些? 各承担哪些管理职责?
答:在中央政府机构序列中,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职能部门主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其他有关部门亦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社会保障管理与监督责任。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事务的主管部门,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等均是其管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
(2)民政部
民政部是中央政府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它负责管理全国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业等。
(3)其他部门
除上述主管部门外,在中央政府中,还有一些部门承担着相应的管理与监督职责。如卫生部不仅负责全国医疗卫生事业,而且承担着农村合作医疗、全民卫生保健等事务的管理职责; 财政部设置有专门的社会保障财务司,负责管理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及财务制度等; 审计署设有专门的社会保障审计司,负责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审计监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亦设有社会发展司等机构,负责制定社会保障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
(4)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国务院于2000年设置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它虽然不是政府机构而是一个事业单位,但它肩负着管理主要源于财政拨款、国有股减持等形成的中央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的责任,并负责这笔基金的投资营运管理。
(5)一些半官方性质的组织与社会团体,亦不同程度地参与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如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机构就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有关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