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0政治学原理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多党制”又称“多党并立制”。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
“多党制”之所以称为“多党并立制”主要是基于以下特征:
(1)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少则五六个,多则上百个。各个政党的社会背景和利益基础十分复杂,旱现出阶级、民族、种姓等全面分化,党外有党、党内有派的局面。
(2)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由于党派众多,而政府的组成又取决于党派竞选机制作用的结果,多党制国家中某一政党要赢得多数选票相当困难,因而常常由政党联盟组成政府,这种政党联盟很小稳定,一旦破裂,即造成政府危机。频繁的政府更迭,对社会政治不断产生冲击,造成了连续的政局动荡。
(3)政党不断组成政党联盟,而且随着政局发展,政党联盟又不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由于多个政党势均力敌,因此,为了在选举中获得多数,各主要政党之间往往结成特定的政治联盟,并且在选举获胜后由组成联盟的各政党瓜分内阁职位。在具体政治过程中,这种联盟又随具体情况而发生变化。
因此,题中观点是正确的。“多党制”又称为“多党并立制”。
2.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政治文化作为潜在的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所涵盖的范同非常广泛。一般来讲,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1)政治认知性成分
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是从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获取的,也有一部分来源于长期的政治实践的经验积累。人们对于政治体系各个层面的知识,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这本身就反映了认识主体的政治取向。政治文化中的认知性成分构成了人们对政治体系进行判断以. 及选择行为
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基础。
(2)政治情感性成分
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政治情感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系统、政治统治活动或政治事件所具有的一种直观的评价。这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活动过程中对行为客体及环境的内心体验,表现为好恶之感、美丑之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亲疏之感、信疑之感。政治情感形成的基础是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的积淀,带有极大的主观成分,主要反映个人或集体的选择偏好。
(3)政治评价性成分
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i 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它主要包括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评价的心理过程两部分,其中政治评价标准的确立尤为重要。这些准则、信条可能基于社会成员的政治观念,也可能源于他们的宗教或. 哲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政治理想。政治评价标准的变化往往表明政治体系对发展目标的选择发生了变化。政治文化中的这一部分内容决定着社会成员对其政治行为的取舍。 政治文化这三种基本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的面目影响着政治体系内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着体系内的政治习惯和风俗,进而决定了体系内的个体和群体的政治行为模式。
因此,题中的观点是正确的。
二、简答题
3. 政治统治的特征
【答案】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作为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行为,政治统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是政治统治行为发生的动因,构成政治统治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政治统治行为的诸方面因素,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体现的诸多具体实际行为,其轴心和指南都是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的维护和政治权力主体意志和要求的贯彻。
(2)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为使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这一转化就成为政治统治行为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内容特征,是由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解决途径规定的。
(3)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政治联系,这种社会政治联系不仅表现为它们之间政治力量对比意义上的关系,政治行为方式和互动意义上的关
系,政治规则和制度意义上的关系,而且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意识和心理层次上的关系形态。
(4)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通常需要把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和约束在社会政治秩序的范围内。因此,政治统治行为转化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活动,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
(5)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政治统治行为是政治权力主体把社会和政治冲突控制在社会政治秩序范围内的活动,是建立和维护政治权力与社会其他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权威与服从的活动,是使得这些力量和成员处于可支配和可约束范围内的活动。因此,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重功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价值,它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
4. 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理论与无政府主义国家消亡理论的区别分析。
【答案】(1)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论,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自行消亡,而并非指所有国家都可以自行消亡。因此,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是国家消亡的唯一道路。马克思主义主张用暴力推翻剥削阶级国家以后,先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实现由有国家向无国家的过渡; 而无政府主义主张用暴力推翻剥削阶级国家以后,不要任何阶级的专政,一步跨入无国家的社会自治。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国家消亡和阶级的消灭是密切联系的。阶级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基本前提,国家消亡是阶级消灭的必然结果。按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消亡的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使国家逐步消亡的前提;
②在国内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作为国家重要特征的压迫职能日趋减弱,以至最后消六。而国家的管理职能日趋扩大,逐步过渡到由不同于国家的另外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是国家消亡的基本条件;
③国家消亡还必须具备物质基础。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逐步消灭三大差别,以至不再需要国家这种强制机关来保卫公有制,保卫劳动的平等,保卫产品分配的平等; ④国家消亡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实现的如果有帝国主义存在,有侵略势力存在,国家就不能消亡。故国家消亡还必须有外部条件,要全世界都进入共产主义; 而无政府主义的国家消亡理论主张在24小时内消灭一切国家,完全否认国家消亡的各种前提条件。
5. 国际法的特点。
【答案】国际法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准则的一般特点。同时,国际法又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准则中的法律组成部分,它既有与一般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准则的不同之处,又有与国内法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综合构成了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是国际法律关系的主要参加者,具有独立承担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因此,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