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612政治学概论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为主义

【答案】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这一努力肇始于19世纪30-40年代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方法论。经过发展,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成为政治学科学卞义的哲学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治学家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20世纪70年代前西方政治学的主流。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①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

③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④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

⑤吸收了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

⑥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法理上来说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和地方分别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力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负担着传递和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功能,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等共同支撑我国的政治生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3.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答案】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都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体现在国际政治活动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章和规则之中。国际政治的基本准

则,具有如下特点:

①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主要体现在,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②共识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建立在大多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基础上的; ③应然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应该遵循的规范,因此,它们是国际政治生活的价值主张;

④约束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国际准则行为主体具有相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既体现为道德性约束,又体现为实际性约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际政治缺乏统一的强制性权威,因此,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只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而不具有强制力。

4. 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有两层基本内容:

①按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早提出分权学说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洛克把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后来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盂德斯坞把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进一步把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和考试权。

②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权力制约的思想,后来孟德斯鸡进一步提出了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资本主义民主原则。最早正式采用三权制衡原则的是在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的宪法中。

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常常体现为按不同的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等,同时这些机构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形成相互制约。

5.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二、简述题

6. 简述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答案】后行为主义政治学以现象学认识论为基础,认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客观存在于人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行为主义的所谓“价值祛除”不过是掩盖其保守主义倾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学不应该也不可能在评价问题上持中立态度,不能将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政治学研究应着重“关于统治目标的系统的考察”,注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肯定“规范”在经验政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后行为主义政治哲学批评行为主义政治学局限于抽象的分析和描述,使政治学与现实世界严

重脱节,强调政治学必须关心人类所处的环境,关心社会政治问题,注重政治和社会目标与行为的关联。呼吁政治学者承担社会责任,将自己的特殊知识付诸改造社会的实际行动,即政治学要“政治化”。

(3)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提倡“宁可含混不清,也不可于世无补”,指责行为主义政治学过分注重方法与技术的精确,狂热地的追求科学主义,忽视了政治学存在的意义; 认为实质性的内容比高深严密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更为重要,提倡政治学要向应用性方面发展。加强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价值和科学方法的结合。

(4)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自诩为“取向未来的革命”,是“理智与道德觉悟的运动”,它并不完全否定行为主义政治学,只是在研究方向与内容上对行为主义政治学加以修正,赞同行为主义政治学要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并在以下两点上与行为主义政治学意见一致:所有与政治有关的事物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是对同政治有关的问题作出概括性的论述。行为主义政治学并不是‘个发展完善的学说或流派,内部意见也不尽一致,但基本方向为伊斯顿所称,要使政治学变得“更有创造性和更富有想象力’,。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有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的趋势。

7. 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答案】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神权论

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这种观点在古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统治阶级,曾利用这种观点来维护他们的统治。

①在我国古代,神权思想是很发达的。所谓“天道”就是把统治阶级的权力说成为来自天命。把帝王称作“天子”,说他们是天意的执行者。

②在外国,神权说,最早发生于古代犹太的神权政治君主国。神权思想的发达却是在中世纪。中世纪神权思想家认为,一切权力来自神、上帝。

神权论纯粹从宗教的观点出发,把剥削阶级国家说成是神的意志的体现,用来迷惑人民群众对于国家本质的认识,反对被压迫人民起来革命,从来就是反科学的观点。

(2)契约论

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有影响的学说。16世纪到18世纪,许多著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法学家和政治学家,如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在国家起源的问题上,都主张契约说。这种学说的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

资产阶级的契约论,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契约论主张不能长久地停留在国家以前的那种自然状态下,为脱离这种自然状态,人们就互相订立一种契约,成立国家,来保障财产和安全。

契约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非科学的理论。不但他们所说的自然状态只是一种臆测和假设,而且众人缔约建立国家,在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很多著名的思想家都指出契约论是一种虚构,是没有科学价值的。契约论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却起过积极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