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704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议会的权力有哪些?
【答案】议会的权力主要包括:
(1)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议会不仅具有制定、修改、废止国家根本大法一一宪法的权力,而且具有制定、修改、废止各项具体法律的权力。在有些国家,法律的解释权也归议会所有。小过,在有些联邦共和国,各加盟共和国或州的立法机关在不违背联邦根本法的前提下享有制定、修改、废止自己法律的权力。
(2)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行政机关提出的国家财政预算、赋税、公债、专门拨款等等必须经议会审定,其实施情况须向议会报告。
(3)组织或监督政府。议会可以组织政府,或对政府的政策和成员行为进行监督,其主要方式是质询、审议、解散政府或弹幼、罢免政府成员。
(4)其他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如批准对外宣战等。
2.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答案】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或民族集团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诸方面因一系列矛盾而引起的问题。它表现为诸如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纠纷、民族压迫、民族斗争和民族运动等形式和现象。
民族问题的产生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在经济模式、生存环境、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某种程度的排他性。
(2)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就是因社会制度,人的行为而导致的民族问题的原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和社会自身的发展紧紧地联系着,所以社会本身会给民族问题以极大的影响,社会原因也是民族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 ①政治原因。国家的政策对民族问题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家实施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问题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剥削制度,这是阶级社会产生民族压迫的深刻根源。民族问题贯穿于民
族存在的全过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它的内容、性质和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在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其根本原因是剥削制度。
②经济原因。经济是社会建设的基础经济上的原因,也能对民族问题的产生影响。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大体相当,各个民族都能获得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那么民族关系就很可能是和谐的。反之,如果各个民族在经济上处于不同的地位,发展的差异很大,那必然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本民族的经济利益而提出要求、提出主张,这就产生民族问题。经济差异是民族差异的重要方面,只要这种差异存在,民族问题必然产生。
③历史原因。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依然存在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社会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使各民族在享受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的同时,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3. 简述政治革命发生的基本条件。
【答案】政治革命根源于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大量的新生社会阶层,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而当僵硬的政治制度不能为新生的社会阶层进入权力层提供渠道时,就产生了政治危机,从而导致革命,这是革命的一般的制度背景。如果比较一下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还会发现若干不同的与相似的革命条件。政治革命发生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
(1)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条件是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地加强,使他们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均是如此。但是,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来说,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政治权力并以此来扩大财富。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时,经济条件都在改善,而不是恶化。
(2)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
在革命前,在封建社会里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存在着对抗,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对抗,革命成为必然。
(3)在严重冲突时期,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
列宁认为,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上层的某种危机,即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给被压迫阶级的愤怒和不满造成一个爆破的缺口。光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对革命的到来通常是不够的; 要革命到来还须“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
(4)大批知识分子疏远了革命前的政权
4. 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特征? 请加以简要解释。
【答案】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作为特定精神现象的政治心理具有如下特点: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
作为社会精神现象,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实践中对于政治现象的精神反映。这种反映通常是经验性和感受性的,其中的政治情感、情绪、意愿、动机、习俗和兴趣等,都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直观感受和感知。
(2)政治心理显不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
作为特定的精神现象,政治心理显示着社会成员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对于自己通过政治途径实现的可能和要求的关心。
显然,政治心理的利益倾向与社会成员身处其中的利益关系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利益关系,规定着社会成员感觉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角度,规定着社会成员认知社会政治现象的动机,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
(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
作为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心理是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觉性认知。这就是说,政治心理与其他的社会心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对于所有社会现象的心理感知,而仅仅是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心理感知。
(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就其存在和表现形式来看,政治心理具有潜在性。政治心理和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范围内,没有明确的外在形式,而是潜在地积淀于社会成员的内心。这就是说,政治心理是潜性的政治文化现象,它以零散的、感性的形式隐秘地存在于社会成员的内心深处,因此,是一种深层次、较为隐蔽而难以把握的政治文化现象
5. 简要分析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西方封建社会是一段野蛮和黑暗的历史,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和支配之下,至于政治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神权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辛那,前者的主要著作是《论神之都》,后者的主要著作有《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等,他们的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1)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
(2)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
(3)主张宗教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由此可见,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所以,这一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也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期。
6. 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异同点。
【答案】政治统治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予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的一种行为。
政治管理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的行为。
(1)它们的相同点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