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答案】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2. 马歇尔·麦克卢汉
【答案】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他提出的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 时代的先知”。他的代表作有《机器新娘》、《古登堡群英论》、《理解媒介》等等。
3. 观点的自由市场
【答案】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核心观点,它是从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发展而来的。这个原则的基本假设是: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为了接近真理,惟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即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因此应该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认为,报刊应该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
4. 大众传播
【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大众传播的对象不是特定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二、简答题
5. “混搭”模式下,新媒体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案】“混搭”,是指人们在传播要素、市场要素的使用和配置上产生了一系列跨界之下的令人
耳目一新和深具想象空间的种种搭配模式。这是中国传媒业自2004年以来经历拐点之后最为令人振奋的一种发展业态,“拐点”,意味着过去发展模式的终结,新的发展逻辑的开始。
跨界往往是和“混搭”相结合的,它带来的不是原有价值和市场逻辑的简单延伸,而是1+1)2的价值倍增效应。
(1)激活原有的“沉默价值’夕,形成范围经济的服务格局。品牌、渠道、客户资源,原本在传媒的单一化经营中都有其特定的单一化的角色与价值,其开发度和价值利用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引入新的市场要素和功能因素之后,有助于实现相关要素的多重角色、多重使用及其价值的多重开发,营造新的价值实现模式。
(2)拓宽原有的市场边界,谋取更大的市场版图。在“混搭”模式之下,由于有了更多的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的更多搭配与组合,便造成了一种建立在原有产品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市场“泛化”现象一一人们有可能突破原有的市场边界去谋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和更为丰富的价值实现方式。
由此可见,新媒体会带来传媒业结构的分化重组,不同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的界限会被打破,传媒业将会出现新一轮的资本和技术革命,媒体的业务和经营模式将超越现有模式,出现两极分化一一“全媒体”和更细分受众的专业媒体。
6. 简述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所包含的几个方面。
【答案】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规定所有制形式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采用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取决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传媒本身的性质也对所有制形式的确立产生重要影响。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包括:①对传媒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 ②分配传播资源; ③对媒介活动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等等。在广播电视领域,由于空中电波频率是一种有限的公共资源,许多国家一般对这种资源的使用实行分配制和特许制,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电波相互干扰而产生的混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作为公共资源使用者的广播电视机构向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责仟和义务。此外,由于大众传播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媒介经济活动的规范化管理也是国家和政府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限制或禁止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制度下是不同的,但一般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
②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
③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
④淫秽和非法出版物;
⑤对公众利益和社会文明风气有害的其他内容。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国家和政府的控制并不都是限制性的,积极的指导和扶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历史上,许多国家都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过优惠政策,例如降低印刷品邮费、对某些函待发展的媒介行业实行免税制或津贴制等等。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政府都对发展传播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
三、论述题
7. 以网络论坛为例,简述你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理解。
【答案】(1)公共领域的涵义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在每一次私人聚会、形成公共团体的谈话中都有一部分公共领域生成。然后,他们既不像商人和专业人十那样处理私人事务,也不像某个合法的社会阶层的成员那样服从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限制。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即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
互联网时代,网络论坛中人们以匿名的方式平等交流,探讨公共事物和公共利益,自由结成小组和发表意见,是一种理想的公共领域。当讨论的问题事关文学时,便是文学的公共领域,事关政治时,便是政治的公共领域。
(2)公共领域的基础
①公共领域需要这样一个论坛:它对尽可能众多的人开放,可以在其间表达和交流多种多样社会经验。网络论坛不仅是公共领域的媒介,本身也是一个对众多人开放的公共领域,一种近似公共舆论的东西在其中生成,但是经济、技术等条件也制约着人们对网络的使用。
②在公共领域中,各种论点和意见可以通过理性的讨论来展开交锋。这意味着,只有在公共领域首先对于一个人可能作出的各种选择方案有一种明察的情况下,“理性的”政治选择才有可能。与此同时,传媒应该提供尽可能宽广的解释框架,以便使该公民也能够知晓他没有选择的方案是什么。网络论坛中意见和观点的交锋己屡见不鲜,但就某个问题而言,但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网络本身的匿名性,网络发言通常是不够理性。但整体而言,网络论坛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和了解他人意见的平台,公共舆论在此形成。
③系统地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是这种公众领域的首要任务。网络论坛中不乏政治事务和公共政策的讨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之前之后,网络均有热烈讨论,观点纷呈,而且政府问计于网民的现象,实际上展现了网络论坛作为公共领域对“国家领域”的影响。
(3)网络论坛和公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