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818普通心理学[专业硕士]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陈述性记忆

【答案】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2. 陈霖的拓扑实验

【答案】陈霖的拓扑实验中,采用了三组不同的图形,其中圆和正方形、三角形在形状上看去很不一样,但它们都没有“洞”,因而是拓扑等价的; 圆和环由于一个有洞,一个没有洞,因而具有不同的拓扑性质。实验时要求被试注视两个图形中的注视点,并报告注视点两侧的图形是否一样。结果显示,被试对拓扑性质不同的图形,有较高的正确报告率,说明对拓扑性质的差异更敏感。陈霖的拓扑实验表明,在视觉加工的早期,人的视觉系统对刺激的整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感。在整体加工后,才进行局部成分或特征的分析。

3. 婴儿的分离焦虑

【答案】婴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分离焦虑几乎与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其产生与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应付情境的能力以及依恋关系的性质等因素有关。英国学者鲍尔比1973年研究认为,婴儿的分离焦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反抗阶段; 失望阶段; 超脱阶段。

4. 神经元

【答案】神经元亦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指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通过细胞突起,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官相接触。神经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神经元之间通过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这种传递包括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测验的信度? 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信度的含义

信度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一致性程度。其实质是对测验控制误差的能力、对测验的结果准确、可靠地传达真值信息能力的量度。理论上定义为对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实方差与实得方差的比

率,即式中,代表测量的信度,代表真分数的变异数,代表实得分数的变异数(总变异数)。常用的信度的估计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和分半信度。不同信度系数的估计方法以不同的假设和前提条件为基础,不能仅以数值来比较其信度的高低。

(2)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

①受试者方面。就单个被试而言,其身心健康状况、动机、注意力、持久力、求胜心、做答态度等会影响测量误差。就团体被试而言,整个团体内部水平的离散程度以及团体的平均水平都会影响测量信度,若团体的平均水平太高或太低,同样会使测验总分的分布变窄,低估测量的真正信度。

②主试者方面。就施测者而言,若不按指导手册中的规定施测,或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或给被试一定的暗示、协助等,则测量信度会大大降低; 就阅卷评分者而言,若评分标准掌握不一,或前紧后松,甚至是随心所欲,也会降低测量信度。

③施测情景方而。在实施测验时,考场是否安静,光线和通风情是否良好,所需设备是否齐备,桌面是否合乎要求,空间阔窄是否恰当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测量的信度。

④测验工具方而。试题取样不当,内部一致性低,题数过少,题意模糊,题目太难或太容易等都会而影响信度。

⑤施测间隔时间。以再测法或副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大;间隔时间越久,其他变异介入的可能性越大,受外界的影响也越多,信度系数便越低。

6. 简述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是心理统计学中应用最广的分布。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区别 ①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为,标准差为。; 不同的正态分布可能有不同的值和d 值,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因此不同。 ②标准正态分布平均数=0,标准差=1。和。都是固定值;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固定。

(2)联系

标准正态分布是正态分布的特例,正态分布可以通过标准化处理,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具体方法是使用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标准分数

7. 简述精神分析中关于梦的理论。

【答案】(1)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2)在弗洛伊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这种看法颇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8. 试根据斯金纳的理论,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三者之间灼区别。

【答案】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三者之间有以下区别:

(1)正强化是通过在某一情境中增加某种刺激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速度、概率、强度增加的过程。负强化是在环境中取消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概率增强的过程。正惩罚是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得以消除或抑制的过程。

(2)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消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3)正强化与正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的,但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正惩罚呈现厌恶刺激; 正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正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

(4)负强化与正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到厌恶刺激,但负强化是撤消厌恶刺激,正惩罚则是呈现厌恶刺激; 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正惩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

注:此题目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原题目为“试根据斯金纳的理论,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三者之间的区别。”

9. 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和局限是什么?

【答案】(1)贡献

①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著名创始人之一。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②冯特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③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只能是实验性的自我观察或内省。冯特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过程,提出了统觉学说。还根据内省观察提出了情感三维说。

④妈特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这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④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学原理》、《民族心理学》、《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心理学大纲》等。

(2)局限

冯特认为不能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他的哲学思想是混乱的,在身心关系的问题上,他主张精神和肉体是彼此独立灼序列和过程,因而陷入了二元论。

10.请举例说明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答案】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

(1)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