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心境
【答案】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某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小时; 另一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人的气质、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 自上而下的加工
【答案】自上而下的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运用己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与自下而上的加工相对。知觉者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刺激物意义的确定起一种定向作用,由一般知识引导知觉加工,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工。更多地使用在非良好的知觉条件下,可使人更好地处理一些刺激的双关性和不确定性。
3. All —or —none law
【答案】全或无法则是神经传导的基本特性,指引起神经元兴奋的刺激强度未达某一限度时,并无神经冲动之发生; 但强度达于某种限度而能引起冲动时,冲动立即达到最大限度。此后刺激即使再加强,对己引起冲动的强度,并无影响。
4. 白板说
【答案】自板说是将人初生的心灵比作一张自纸或一块自板,认为人的知识经验是由后天的感觉经验获得的理论。由英国哲学家J. 洛克在其《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他反对人的知识来自天赋观念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自板,没有任何观念。人的全部知识和观念都来自感觉经验,是后天获得的; 认为知识、观念来源于感觉和反省。
二、简答题
5. 什么足表象? 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2)表象在思维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表象是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从直观看,它接近于知觉; 从概括性来看,它接近于思维。表象离开了具体的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因而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感性的基础。
②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表象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早为人们所认识。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数的运算问题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表象的参与; 中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要依赖表象的支持; 成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时,也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与支持。
6. 简述心理实验过程的主要流程。
【答案】心理实验过程的流程主要有:
(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实验设计与实施;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研究报告的撰写。
7. 睡眠分为哪些阶段? 如何解释梦?
【答案】(1)睡眠阶段的划分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其持续时间约10分钟;
②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在这一阶段,个体较难被唤醒,其持续时间约为2。分钟;
③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第三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
④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口艺、尿床等; ⑤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作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一般持续5分钟至10分钟,再经过大约90分钟后,会有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通常长于第一次.
(2)梦的解释
①精神分析的观点
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生理学的观点
梦的本质是人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人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
③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8. 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这种理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官能就是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司对肌肉的训练一样,注意、记忆等各种官能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而得到增强,并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在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因为内容经常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
(2)对教育的影响
从形式训练的角度看,心理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成分的改进会加强其他的各种官能,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官能训练重点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也就是,学校教材的选择不必重视其使用价值,只应重视它们对心理官能训练所具备的形式,导致了学校教育忽视教学内容及其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形式训练说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和现实依据,其对迁移的解释是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的。
9.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
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因为它基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所以,对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最大。一般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②替代性经验。人类许多的效能期望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替代性经验,能否成功获得这种经验,一个关键因素是观察者能否与榜样一致。
③言语劝说。在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种因素中,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由于它缺乏经验基础,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是十分牢固。
④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唤醒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只有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可能期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