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9社会政策之社会政策导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保险

【答案】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2.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3. 社区

【答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4.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十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5. 《社会理论的基础》

【答案】《社会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主要著作。这本书被认为是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回应社会系统是如何行动这一核心问题的,为理性选择理论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共分为五编,从最基本的人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的数学分析,是当前社会学

和社会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为社会学在今后数十年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书中充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要求。

6. 社会保障

【答案】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7.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答案】参与观察是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员,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分为研究人员公开身份和不公开身份两种。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8. 制度化

【答案】制度化是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即人们在一定情况下承担某种角色时,他们会按照彼此预知的,并被认为是正当的与合法的方式去行动。制度化不但反映在微观的社会互动之中,也反映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9. 初级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根据库利的解释,所谓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10.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答案】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而进行的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

二、简答题

11.简述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

【答案】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义上看礼俗社会,又称作“共同体”,是指以农耕畜牧为业的传统社会:法理社会,又称作“社会”,是指现代工业化社会。

(2)从规模上看礼俗社会规模小,而法理社会规模较大。

(3)角色、分工与社会关系不同礼俗社会分工与角色分化较少,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 法理社会拥有复杂的分工与角色分化,经济的、政

治的、职业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非个人的、不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居于统治地位。

(4)社会控制手段不同礼俗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受到习俗、传统的制约,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法理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是受正式的规章、法律等约束,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12.试分析论述社会学研究中的后实证主义思潮。

【答案】实证主义思潮主要集中于其对实证主义的扬弃、思潮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研究。

(1)对实证主义的扬弃。实证主义是一种立足于感觉经验的研究准则。它主要反对形而上学,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方法论上格守经验主义,强调价值中立性。后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在经受众多批评后的修正的总称,承认研究者不能“证实”一个理论或其他因果命题,但是可以通过消除其他解释来增强这一理论。

(2)后实证主义承认在社会学研究中应该包含理论指导以及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在资料搜集中也可以加入被调查者的主观感受和观点。严格的自然科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所以发展出来了准实验研究。

(3)后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柯林斯、布东和亚历山大。

13.怎样理解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答案】(1)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定义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人类有意识、有日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人类对社会变迁的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变迁成为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就是人类参与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正确理解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①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十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这种十预与定向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内部关系进行协调,对社会发展方向进行修正,对社会实践与社会问题进行控制。

②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正确认识与揭示社会运行的具体机制。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定的需要而参与社会活动,需要推动实践。因此,需要机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

③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允分了解人们的现实需要。了解和区分人们的需求:

a. 区分需要的普遍性程度,即哪些需要是少数人的,哪些需要是多数人的;

b. 区分需要的合理性程度,即哪些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哪些需要阻碍社会发展的;

c. 区分需要的强度,即哪些需要是迫切的,哪些需要更迫切或者并不迫切;

④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对社会需要系统进行调节。由于社会存在各种需要,其普遍性、合理性与强度不同,因而对它们要进行协调与控制,具体途径有:

a. 协调个人需要、集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三者关系;

b. 发展合理需要,例如正当的物质享受、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健康的文化娱乐、共产主义信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