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9社会政策之社会政策导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2.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小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亦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推动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
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3. 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4. 合作
【答案】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成功的合作应具备目标一致、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行为配合和讲信用等基本条件。
5. 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答案】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而进行的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
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
6. 拟剧论(戈夫曼)
【答案】拟剧论,是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7. 社会变迁
【答案】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
(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8. 可持续发展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的发展不应牺牲下一代的发展机会,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以另一个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资源的合理运用与保护,强调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可持续的人口发展等内容。
9.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10.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答案】社会设置又称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包括:
①制度的普遍性;
②制度的特殊性;
③制度约束的集体性;
④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二、简答题
11.分析集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出发?
【答案】在分析集体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时,可以从其自身的特点出发,理解如下:
(1)自发性它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众行为,而是一种自发的‘哄而起的聚众行为。
(2)狂热性在集体行为过程中,每个人都处于狂热状态中,情绪激动,缺乏理智,没有明确的目的,很少考虑自己行动的结果,感情发泄似乎成了日的。
(3)非结构性集体行为既不遵守旧的行为规范,也没有创造出新的固定的行为规范,而且这种行为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把群众的行动统一起来的,不是组织纪律和固定的行为规范,而是集体激动的情绪和共同关心的事物;
(4)过渡性集体行为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社会行为,不可能持久,由感情冲动而采取的行为有一种发展前途:
①发泄一下感情,减轻了内心的紧张,即告结束;
②找到新的行为规范,并被社会接纳,使之制度化,集体行为也告结束;
③集体行为转化为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运动。
12.社会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案】社会的构成要素有:
(1)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①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人是社会生物体,意味着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即生物性,首先表现为人是一个生物体,是有生命的动物,还表现在人的本能,即用来满足生物体的内在需要的能力。
②人的社会性是指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而表现为群体和社会成员的特征,是他遵照社会规范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的特性。
③人是社会行动者社会行动者也称行动者,它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人作为社会行动者是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可以主动地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即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的客体性是指每一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他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对方的行为并做出反应。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社会学中,一般从两个角度来认识社会关系:角色纽带的性质和角色之间结合的性质:
a. 从纽带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三类;
b. 从社会关系的性质角度,可以分为结合关系、分离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