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壬戌学制的中学阶段采取( )

A. 三三分段

B. 四年一贯制

C. 五年一贯制

D. 六年一贯制

【答案】A

2.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的选项X 和选项Y 的被选率都是35%。研究者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把符合其意向的选项X 表述为“高达35%",而把不符合其意向的选项Y 表述为“仅占35%"。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研究的( )。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公共性原则

D. 伦理原则

【答案】A

【解析】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伦理原则。其中,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排除因研究者自身价值观、好恶、愿望等各种主观因素所致偏差的影响,力求了解事实真相。创新性原则是指教育研究应当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无论是研究课题,还是研究的视角、采用的方法、得到的结论都应当是新颖的,前人未曾谈讨和未曾获得的新发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研究应当从客观现实及其实际需要出发,在客观现象的复杂联系中,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以此作为相关领域实践活动的指南,并在时间活动中进一步检验,修正完善已有的认识。伦理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尊重研究对象依法享有的一切权利,必须承担保护研究对象的责任,使其权益免受研究活动的侵害,必须保证研究结果被合法,正当的加以利用。题中所述的做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研究结果进行表述。

3.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点? ( )

A. 严格的等级性

B. 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C. 教育目标明确

D. 鲜明的阶级性

【答案】B

4. 陶行知创立“小先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解决普及教育的师资问题

B.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C. 发挥优秀学生的帮扶作用

D. 尽早完成儿童的社会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对其创立的“小先生制”的熟悉程度。陶行知认为,“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即“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人,把这些识字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者小学生称为小先生。所以小先生制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医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5. 某学生将自己某学科的嘘声失败归结为 “自己不是学这科的料”。他的这种归因属于( )。

A. 内部、稳定性的归因

B. 外部、稳定的归因

C. 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D. 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答案】A

【解析】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将学习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说明这属于内部归因,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这们课程的料,意味着这是一种稳定的归因。因此,此题选择A 。

6. 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 )。

A. 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B.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C. 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

D. 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泰勒课程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日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这些教育经验应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三个问题,泰勒认为必须把学习经验结合在一起,以便形成某种连贯的教学计划。为此,他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7. 朱熹根据儒家经典,编撰了一本书籍是( )

A. 《五经正义》

B. 《三经新义》

C. 《论语释注》

D. 《四书集注》

【答案】D

8. 1880年创办的( )是我国最早的军事学校。

A. 天津水师学堂

B. 天津武备学堂

C. 旅顺口鱼雷学堂

D. 江南水师学堂

【答案】A

9. 《劝学篇》中对于中西学的关系,提出了什么观点? ( )

A. 中学为体

B. 中西学兼用

C. 西学为体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D

10.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 )

A. 庠序之学

B. 国学

C. 乡学

D. 大学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