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817外国文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填空题

1. 创作短篇小说《一个文官的死》的作家是______。

【答案】契诃夫。

【解析】《一个文官的死》是契诃夫于188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小说通过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小人物,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上小人物的奴性心理。

2. 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上演,引发了法国文艺界的一场大战,争斗双方的文艺派别倾向分别是______。

【答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解析】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斗争,即著名的“长发对秃头”的战斗,最后浪漫主义获得了胜利,结束了古典主义戏剧在法国剧坛的统治地位。

3. 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______作家在《______》中塑造出来的。

【答案】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解析】“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

二、名词解释

4. 乌利波(Oulipo ,或译为“潜在文学工场”)

【答案】乌利波,Oulipo 为,缩写,音译“乌力波”

,是一个由作家和数学家等组成的打破文本界限的松散的国际写作团体。它直译“潜在文学工场”

由法国诗人、作家雷蒙·格诺和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内创立于1960年,至今仍活跃于法国乃至

,后延伸出“有力量的,理论上的”等意世界文坛。“潜在”最初指“一定时间后起作用的方法”

义。最为知名的成员有卡尔维诺、乔治·佩雷克、雷蒙·格诺、雅克·鲁博等。就其本质而言,乌利波是一种具有精神同质趋向的文学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思维品质被认为是21世纪实验文学的曙光。

5. 《跳房子》

【答案】《跳房子》是阿根廷著名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代表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二战后关于情感和观点的最为强劲的百科全书”。小说叙述的是一位任性不羁的拉美知识分子——奥利维拉,为了追求人生的真啼来到西方文明的“天堂”——巴黎,却发现自己与其格格不入,与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无法沟通。失望之余,他不得不舍弃爱情与友谊,回到“人

间”——布谊诺斯艾利斯。然而,在这时他同样找不到自己形而上的追求。他执著地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天堂,但无论巴黎,还是阿根廷,苦苦的求索,只是使他一次次跌入失望的绝境。

6. 缪斯

【答案】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科学、艺术女神的总称,为主神宙斯与记忆女神漠涅摩绪涅所生。对于缪斯女神的数目主要有三女神之说和九女神之说。三女神是指墨勒忒、阿俄得、漠涅墨三位女神,它们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进行崇拜仪式时所需要的诗歌形式和技巧。九女神之说最为经典,分别是指克利俄、欧忒耳珀、塔利亚、墨耳波墨涅、忒耳普西科瑞、厄拉托、波吕许谟尼亚和卡利俄珀九位女神,它们代表通过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即时的和流传的歌所表达出来的传说。

7. 能乐

【答案】“能乐”是日本的一种成熟的戏剧样式,是由一种名为“猿乐”的歌舞发展而来的。“能乐”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各种因素,但它主要还属于一种歌舞剧,台词、对白较少,而以歌舞为主。“能乐”的文学剧本称为“谣曲”。能乐最著名的剧作家、表演艺术家和戏剧理论家奠基人是世阿弥,他的名剧是《熊野》和《赖政》。

8. 超现实主义

【答案】超现实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派别之一。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超现实。它源于达达主义,最先兴起于法国,之后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超现实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对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其主要特征,是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9. 英国湖畔派诗人

【答案】英国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在文学上,他们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他们主张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乡村湖畔,写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 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节奏上应与口语音调一致; 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诗人的真情实感。

三、简答题

10.娜拉实现了妇女解放吗?

【答案】娜拉没有实现妇女解放。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是资本主义生活中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

(1)剧中的主人公娜拉本是个善良、天真、纯洁而多情的少妇

戏剧里不是表现娜拉的贤妻良母形象,他着力表现的是娜拉的精神觉醒即精神反叛。

(2)娜拉精神觉醒的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丈夫生病,她为救丈夫,伪造父亲签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柯洛克斯泰以娜拉“冒名借债”之事要挟娜拉的丈夫海尔茂不要辞退他。这使娜拉的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平静的心中起了波澜。

②第二阶段:由烦乱到幻想。她准备自己承担责任,牺牲自己,来保全丈夫的名誉。同时她天真地认为,到时候丈夫会来“挑起那副担子”。娜拉的幻想,表现出她的单纯和对丈夫的深情。

③第三阶段:当海尔茂看到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时,对她破口大骂。娜拉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她完全醒悟过来,往目的欢乐都是假的,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

(3)娜拉对资本主义法律、宗教、道德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正如娜拉说:“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家中的娜拉象征着妇女的过去,是笼中之鸟,男人的玩偶,无平等自由可言; 娜拉的出走标志着妇女独立意识的觉醒,这是妇女解放的关键。出走后的娜拉不会死掉,不会堕落,也不会回来,她会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得生存的自由和做人的权利。妇女的解放不仅仅依靠经济的独立,更依赖于独立的人格意识。

11.怎样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小说?

【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非常独特,在对其小说展开研究的基础上,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将其小说称为“多声部”小说,也称为“复调小说”。

(1)“复调小说,,1929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诸问题》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旧框框,“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的艺术思维”,作家在小说中提供了多种声音,多种音调,使得小说具备了一种新的风格。在这种“复调小说”中,作家主观意志和观念不再占据着中心位置,这种特征如同音乐中的“复调音乐”,即乐曲的若干组成旋律同时进行,不分主次,每个声部相对独立又彼此合作。

(2)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复调性

①从描写的对象来看,人物性格、故事不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思想的论辩、不同观念的较量成为其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之一,不同观念在小说中形成了互相对话的关系。

②从小说的人物描写来看,人物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其历史遭遇和命运归宿,而在于他们所坚持、表达的观念意识,人物的思想具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不受作家思想的支配,不是表达作家世界观的工具。从人物形象的主体性来看,人物形象之间关系平等,人物形象跟作家也处于平等地位。

③从叙述上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颠覆了作家对作品叙述的权威掌控,而让主人公获得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和空间,作品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这就使一般小说中由作者进行的主观叙述更多地转入到主人公叙述视线,使通常的作者叙述变成了主人公的叙述和对话内容相对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