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陕北长城地带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向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属于长城地带的中段,亦是中国北方生态过渡带的中段,同时也是传统的农牧交错带地区,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在这一地区修建了多条长城。这些长城由于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而在位置和走向上多有变动。长城的修筑及围绕其开展的一系列军事活动,对于这一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围绕长城本身开展的环境变迁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本文主要围绕明代陕北地区长城的修建过程及其修建后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本文的的选题缘由、意义和论题进行了界定说明,并进一步对对学术界关于陕北长城修建的研究、陕北长城地带环境变迁研究、以长城为标尺进行环境变迁研究的学术史,做了简要的梳理。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规划。
第二部分,阐述了明以前陕北长城地带的自然、人文状况。本章首先概述了陕北长城地带的自然地理状况,形成对当地环境状况的初步认识,其次分析阐述了陕北长城地带的政区沿革情况和区域开发状况,系统了解这一区域的人文发展状况。再次,考察了明以前陕北地区秦昭王长城、隋长城的修建过程及走向。并进一步简要叙述了隋长城历史上影响较小的原因。
第三部分,对明陕北长城出现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首先阐述了明代前中期陕北地区的边防形势。集中分析了蒙古入套事件及其影响下的明代西北防御体系的变化过程。其次,系统阐述了明中期长城修建的动议、修建过程,从边防策略的层面动态展示了长城的出现。并进一步对余子俊创修榆林长城的时间和过程进行了梳理。第三,梳理了余子俊创修后,榆林长城的几次大规模修建过程。全面的展示了明代榆林镇长城从无到有,再到进一步修缮完成而形成今日长城的一个过程。
第四部分,对榆林长城及其沿边城堡的沙壅问题进行了个案性的探讨。通过对以万历《延绥镇志》、《明经世文编》、《明实录》为核心的文献的细致梳理,集中分析了长城修筑以后,榆林中路、西路大边沿线及其附近城堡的沙壅问题。并进一步根据文献记载,对明代中、西路城堡及边墙沿线的环境状况进行了简单的复原。进而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简要分析了沙壅问题出现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第五部分,通过对以上研究的集中梳理,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明代陕北长城的出现,是历史原因和当时政治形势相互作用的结果;陕北长城的修建,经历了
前后四个时期,一百多年的时间,几乎贯穿了整个明中、后期。长城修建以后,引起了一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是陕北长城地带环境变迁的直观写照。同时,本文认为以长城作为标杆和主要参照物,是进行长城地带环境变迁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