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昌大学管理学院637管理学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机械式组织(meohanistio organization )和有机式组织(organio organization )之间有哪些差异? 哪些因素会影响组织结构的选择?
【答案】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是从组织的灵活程度上对组织结构的一种分类。
(1)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机械式组织(mechanistic organization)是一种刻板的严密控制的结构。其特征是:高度的专门化广泛的部门化、窄管理跨度、高度正规化、有限的信息沟通(大多是下行沟通)、基层员工很少参与决策。有机式组织(organicorganization )是一种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结构,其特征是:跨职能、跨层级、信息自由流动、宽管理跨度、分权化、员工自主性高。如表所示:
表 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
机械式的组织结构犹如高效率的机器,以规则条例、工作的标准化和同一模式的控制作为润滑剂。
这种组织设计试图将个性差异、人的判断及由此产生的模糊和不确定减少到最低限度。人性特征被认为是非效率的,只会带来不一致。虽然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纯粹的机械式组织,但绝大多数大型公司和政府机构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机械式结构特点。
与机械式组织构成鲜明对比的是有机式组织(organic organization)。这是一种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结构,而机械式组织则是僵硬、稳定的。因为不具有标准化的下作和规则条例,所以有机式组织具有灵活性,能根据需要迅速地作出调整。
(2)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和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变化,必须把权变的组织设计引入组织设计的思想中。对于采用哪种组织结构,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①环境的影响。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两部分。一般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间接影响的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环境条件,这些条件最终会影响到组织现行的管理实践。特定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的诸如政府、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具体环
境条件,这些条件对每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且会随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具有互动性。不同的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
②战略的影响。具体来讲,战略发展有四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应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第一个阶段为数量扩大阶段,即许多组织开始建立时,往往只有一个单独的工厂,只是比较单一地执行制造或销售等职能。这个阶段的组织结构很简单,有的只有一个办公室。第二个阶段为地区开拓阶段,即组织随着向各地区开拓业务,为了把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行业组织有机地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协调、标准化和专业化的问题。这就要求建立1种新的组织结构即职能部门。第三个阶段为纵向联合发展阶段,即在同一行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其他领域延伸扩展,如从专门销售服装用品的零售商店,扩大到销售各种用具和家具等等。这种发展战略要求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职能结构。第四个阶段为产品多样化阶段,这种战略的组织结构要考虑对新产品与新服务的评价和考核,考虑到对资源的分配以及部门的划分、协调等问题,要求建立与此相适应的产品型组织结构。
③技术的影响。根据工作的多变性与可分析性两项维度标准,就可以将技术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常规型技术、工艺型技术、工程型技术、非常规型技术。技术特点主要包括技术复杂程度和稳定性两个方面。技术复杂程度决定着组织的分工和作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而决定着部门大小及其构成、管理层次多少、管理幅度大小、管理人员比例、技术人员比例、生产经营活动特点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组织结构方面的很大差异。
④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影响。综合来看,组织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创业阶段、集合阶段、规范化阶段和精细化阶段。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例如,在创业阶段组织应该是小规模的、非官僚制的和非规范化的; 在集合阶段需要划分职能部门和进行权利下放; 在规范化阶段组织往往会通过建立独立的研究和开发部门来实现创新,高层管理者不仅要懂得如何通过授权调动各个层级管理者的积极性,还要能够不失控制; 在精细化阶段,成熟的组织往往显得规模巨大和官僚化,继续演化可能会使组织步入僵化的衰退期。这时,组织管理者可能会尝试跨越部门界限组建团队来提高组织的效率,阻止进一步的官僚化。
可以看出,组织结构设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但是对组织的发展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
2. 创新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案】创新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儿个阶段:
(1)寻找机会
①系统外部的创新契机
a. 技术的变化。可能影响企业资源的获取,生产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水平;
b. 人口的变化。可能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产品销售市场的需求;
c.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迅速增长的经济背景可能给企业带来不断扩人的市场,而整个国民经济的萧条则可能降低企业产品需求者的购买能力;
d. 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可能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或劳动者对工作及其报酬的态度。 ②系统内部的创新契机
a. 生产经营中的瓶颈,可能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因而始终困扰着企业的管理人员。
b. 企业出乎预料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可以把企业从原先的思维模式中驱赶出来,从而可以成为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
(2)提出构想
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协调现象的产生以后,还要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 并在此基础卜,努力利用机会或将威胁转换为机会,采用头脑风暴、德尔菲、畅谈会等方法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使系统在更高层次实现平衡的创新构想。
(3)迅速行动
尽管提出的构想往往不够完善,但这种并非十全十美的构想必须立即付诸行动才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创新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迅速行动。
(4)坚持不懈
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创新者在开始行动以后,为取得最终的成功,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便会前功尽弃。
3. 如何理解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答案】管理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对组织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管理的二重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特性,表现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管理的社会属性指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必然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的特性。
(2)从根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由此,企业管理就具有了二重性。
(3)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 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了。从另一方面来讲,管理的二重性又是互相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 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4)管理二重性原理,是我们认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管理中的科学经验与方法的指导思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