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52土地资源管理之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
2. 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答案】我国的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寓于城市规划体系之中。从控制理论的要求来看,是由宏观规划控制微观规划,微观情况反馈至宏观,控制是分层次的。从系统论要求看,相关的规划应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经过微观的厂矿选址规划,到独立的城市总体规划,再到城镇群的体系规划。从城市规划到村镇规划,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的城市规划体系。
3. 精明增长理论
【答案】精明增长理论是指具有以下各方面特征的规划理论:混合土地用途,紧凑的建筑设计,多样的住宅类型,步行可及的邻近地区,独特的地区认知和地区感受,空地的保护,与现有社区的连接,交通方式的选择,有效性,合作性。实现城市精明增长有三条基本途径:充分利用价格手段的引导作用; 发挥政府的税收政策的指向作用; 综合利用土地利用法规的控制作用。
4. 地和地价理论
【答案】地租地价理论是非常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也是土地利用的最基本原理之一。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而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土地之所以能够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是因为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效用。
二、简答题
5. 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应从哪几个条件入手? 城镇用地评价的结果怎样?
【答案】(1)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一面入手:
①自然环境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主要是从气候、水文、地形等条件来说。
a. 气候条件:影响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气象要素有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像等方面。 b. 水文条件:主要指江河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c. 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及土质的建筑力学性质,是确定建筑承载力的依据。
d. 地震资料:一般六级地震以下地区,建筑物不受破坏影响; 在七级以上地震区,须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九级以上地震区不宜拓为城镇用地。
e.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指冲沟,喀斯特现象(溶洞)、滑坍、沼泽、石洪、沙丘及矿区采空区等。地段须事先采取必要治理措施并经详细论证,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作为城镇用地。
f. 地形条件:从城市建设要求考虑,地形起伏在5%左右对各项工程设施不产生很大影响,当地面坡度在6%~8%时尚可较好地对街道定线,而当地面坡度在8%~12%(4.5度~7度)时,小宜作为城镇用地。从排水要求考虑,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5%。
②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从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对外交通运输条件、水资源条件、能源条件来谈。
a. 工业基础。包括主要资源,综合原料、燃料基地的规模,交通运输,给排水,工业协作等条件,工业布局特点是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
b. 农业基础。农业是向城镇提供商品粮、劳动力、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的基地,又是工业的市场,因而农业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c. 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包括铁路、公路、航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也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城镇规划必须详细研究周围地区交通条件及解决对外交通问题的相应办法。
d. 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已日益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镇发展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水资源保证。水资源间题应当在总体规划阶段用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解决,给予保证。
e. 能源条件。主要指电能的保证条件。
(2)在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评价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最后确定建设地区的用地是否符合城镇规划建设的要求和适用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用地提供科学依据。
6. 经典的区位理论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案】经典的区位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农业区位理论
德国学者杜能于1826年完成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了农业区位论,标志着区位理论的诞生。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目的在于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将影响农业区位的纷纭复杂的种种条件加以简化,只考察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杜能证明了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到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些同心圆结构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随着消
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从经济实质上看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2)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他于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提出,其理论核心是,通过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韦伯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区位决定生产场所,韦伯将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定义为“区位因子”,并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下业有关; 而特殊因子与特定下业有关。他主张把生产吸弓}到运费最小、劳动力费用最少、生产地区最集中的地点,以求达到最大的利润。另外,所有区位因子还可进一步区分为区域性因子和集聚性因子,前者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后者则因集聚利益(相关工业集聚以及相关设施的有效利用)而使企业向某一地点集聚,或由于集聚而导致地价上升而向其他地点分散。
(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在他的重要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一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深刻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一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
中心地理论的要点是:
①城镇是区域的“中心地”。在一定区域的范围内,必然会形成若干经济活动的中心地一一城镇,城镇与周围地区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②不同等级的中心地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在一个大地区内,必然形成高中低等级不等的中心地并构成中心地体系。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满足,但如购买较高级的商品和寻求高档次的服务,则必须去中级中心地和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
③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在外形上相互衔接,而且在数量上和面积上具有密切关系,上一级中心地与下一级中心地的数量比例具有固定的系数K 。
7. 在平原型灌区,如何规划布置干、支渠系?
【答案】平原型灌区大多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地形比较平坦开阔,有大片集中的耕地。由于各灌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洪、涝、旱、渍、碱等灾害程度不同,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也有不同。因此,分为以下两类灌区介绍其特点和相应的灌排系统布置形式。
(1)山麓平原型灌区。山麓平原型灌区一般靠近山麓,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较好,渍涝威胁较轻,但十旱问题比较突出。当灌区的地下水丰富时,可同时发展井灌和渠灌,否则,以发展渠灌为主。干渠多沿山麓方向大致和等高线平行布置,支渠与其垂直或斜交,视地形情况而定。这类灌区和山麓相接处有坡面径流汇入,与河流相接处地下水位较高,因而还应建立排水系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