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有2.3%。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来改变制造业的落后状态()①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大跃进”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时,说“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此时要建设的“新农村”是() A.农业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家庭承包责任制。 D.土地改革。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时期,报纸上出现大量的“推倒铁交椅”“打碎铁饭碗”“资产重组”“股份制”这样的报道,请判断这样的报道与政府哪一政策有重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