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814民俗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母题

【答案】母题是英文Motif 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 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2. 传说核

【答案】传说核是在民间传说创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客观实在物。柳田国男认为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传说核”的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民间传说就是围绕传说核,运用文学表现说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因此,传说核对民间传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摩西五经

【答案】摩西五经是西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经典,义称摩西五书。它们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摩西五经是犹太教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它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的一部希伯来法律汇编,并作为犹太国国家的法律规范。其主要思想是:神的创造、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救赎、神的拣选、神的立约、神的律法。

4. 花儿

【答案】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花儿起源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每年春季,甘肃、青海等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花儿会,农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浪山赶会,蔚然成风。

5. 艺诀

【答案】艺诀是艺人们根据自身修养、演出实践、艺术规律认识等方面内容,编成的顺口而又便

于记忆的艺谚短句,又称艺谚或口廖。其特点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语句工整,有韵有节,易于记忆传诵。不少古代戏曲论著都辑录有广为流传的谚诀,如《曲律》中的“三绝”、“五不可”、“两不辨”; 《度曲须知》中的“出字总诀”、“收音总诀”; 《梨园原》中的“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 但更多的是在戏曲艺人中口头流传。

6. 传说

【答案】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根据其关联和解释的对象,可分为五类:①人物传说。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 ②地方传说。故事本身常常涉及占代神抵、历史名人、能工巧匠,或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遗迹等; ③史事传说。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如历代农民起义传说,某些地方性事件的传说等; ④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⑤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故事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传统审美观点等文化内容。

7. 仙话

【答案】仙话是围绕仙人的活动而展开的故事。它在我国民间文学作品中,是非常独特的样式,是显著有别于神话故事的。神话产生于新时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仙话则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最初的仙话故事中,有大量反映帝王惧怕白发与死亡,从而寻觅长生术的内容,采药炼丹尤其是屡见不鲜的内容,由此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与仙话的又一不同:神话中的神性是生而有之的,而仙话主人公的飞升则是凡人经过刻苦修炼获得的正果。

8. 人文神话

【答案】人文神话是按照其表现内容来划分的一种神话形态。中国的人文神话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以感生情节为核心的始祖神话; 第二类就是仙道神话。中国的始祖神话异常丰富,以姓族为单位,华夏集团大部分著名的姓族如夏、商、周、秦、楚都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而东夷、苗蛮、戎狄等尚未融入华夏集团的部落也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这些始祖神话(尤其以华夏集团的始祖神话为代表)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那就是感生。仙道神话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彼岸乐土的想象、关于神仙的事迹和对于长生的追求等。

二、简答题

9. 以四合院和其他传统民居形式为例,简述其中的民俗意蕴。

【答案】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的民俗意蕴主要表现为:

(1)四合院的特点及其中的民俗意蕴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①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了,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所以它是封闭观念的符号。

②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房屋建筑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住房安排,一般是家长正房,即住堂屋之右侧,兄弟子侄住侧房或耳房。家长处于支配全家的地位,在住房位置上即有充分体现,所以它是家长制的符号。

③专门设有堂崖,堂屋的作用犹如中国古代的明堂,堂崖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婚丧之礼,即在堂屋举行。中国的堂屋融汇民族文化精神于家庭生活之中,是神圣化了的家庭,所以,四合院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④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所以四合院又可以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2)干栏式住房的特点及其中的民俗意蕴

干栏式住房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民居建筑,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民族多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的形成,与南方高温、多雨、潮湿、森林茂密等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①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

②房屋架置于木柱之上,楼下没遮没拦,供人住的楼层处于最优良的透风状态。

③南方民族的干栏式住房,除了基诺族还有大房子的个别遗留外,都是独家独户,自成院落,很少有房屋与房屋相连的情况,这可以视为自然经济的遗留。

(3)竹楼的特点及其中的民俗意蕴

竹楼内的布置和陈设,各民族不完全相同。但是,在各民族的干栏式住房的陈设布置中,有一些习俗却是共同具有的,如:

①重视中柱,把中柱视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徽征,被看作是列祖列宗的灵位,以及人与神灵联结的地方;

②竹楼房中必有火塘,这是世俗家庭生活与宗教活动的地方,它是家庭生活必需之物,是家庭的象征,同时,也是火神、祖神栖身来往之地,是家庭成员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方,是人们生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

(4)中国的民居建筑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

①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房屋相连的程度达到“下雨不湿鞋”; 另一种是全族居于一村,但住房并不通连。基诺族的大房子,就属于这一类型。

②房屋式样大体相同。这是中国居住建筑最突出的特点。

③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移居他处,是农耕经济在居住上的表现。因安于本乡本土,故城郊不需要旅社,多设长亭。许多描绘亲人分离悲痛的动人故事多发生于长亭。

④民房低于官府。老北京的民房全是平房,而且比较低矮。因为按规定,民房只能低于皇宫,等而次之,各县的民房也只能低于县衙门。所以官府民房的高度有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