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614民俗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华全国风俗志》
【答案】《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胡朴安在20世纪20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全书按照各省区的行政区划分编排体例,分设条目,对全国风俗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编辑。本书体现了胡朴安的编辑思想,同时标志着我国近代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新里程。《中华全国风俗志》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
2. 母题
【答案】母题是英文Motif 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 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3. 民间日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4. 宗族
【答案】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5. 民俗周刊
【答案】《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
时停刊。它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6. 师承制度
【答案】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7. 仙话
【答案】仙话是围绕仙人的活动而展开的故事。它在我国民间文学作品中,是非常独特的样式,是显著有别于神话故事的。神话产生于新时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仙话则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最初的仙话故事中,有大量反映帝王惧怕白发与死亡,从而寻觅长生术的内容,采药炼丹尤其是屡见不鲜的内容,由此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与仙话的又一不同:神话中的神性是生而有之的,而仙话主人公的飞升则是凡人经过刻苦修炼获得的正果。
8. 历史地理学派
【答案】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这一学派治学态度比较严谨,重视材料的搜集,以眼光开阔和论证翔实闻名。其不足之处是喜欢对民间文艺作品提炼出某种公式,考虑外部联系的作用较少。
二、简答题
9. 简述柳田国男民俗学思想的主要现点。
【答案】柳田国男是日本民俗学的奠基人,日本民俗学是以柳田国男为中心形成的。日本民俗学界习惯于把柳田国男提倡、指导和实践的民俗学称为柳田民俗学。其民俗学的基本立场是试图阐明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历史文化变迁。柳田国男的《民间传承论》是日本民俗学最初的概论书,此外他还著有《乡土生活研究法》、《国史与民俗学》等。在这些概论书中,柳田除论述了史学与民俗学的关系外,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民俗学思想观点:
(1)“一国民俗学”
《民间传承论》第一章的标题即“一国民俗学”。柳田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
较则有待于将来。
(2)“重出立证法”
柳田国男认为民俗学是产生于历史学,并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的学问,其民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方法,即重出立证法,义称“蒙太奇式照相法”。这种方法是从多次重复出现的民俗现象中去分析哪些是基本部分,哪些是有所变异的派生部分。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先后关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横断面来书写历史。这个方法长期为民俗学者所重视。
(3)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
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为:有形文化(目睹的)、语言艺术(耳闻的)、心意现象(意会的)。这个分类方法曾为日本民俗学者普遍应用。柳田国男的民俗分类是根据某种统一规则和标准,对民俗事象进行归类和整理。对研究对象进行整理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分类,一是根据比较合理的、统一的标准,整理过去的资料; 二是通过整理和分类资料,对以往的资料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避免资料的重复和浪费。
总之,柳田国男的“一国民俗学”、“重出立证法”以及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都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了这门学问的进程。
10.人物传说有哪些艺术特点?
【答案】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的民间传说,包含着民众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民众的普遍价值判断,也融会讲述人的个人情感。人物传说中大多是有据可考的历史人物,也有少量虚构的人物,这些虚构人物在民众的心理上却往往将他们与历史人物同等看待。人物传说的艺术特点表现为:
(1)可信性的内容
人物传说内容的可信性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即:
①传说中的人物往往是历史上实有的;
②传说的背景往往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③传说中提及的事物特性往往是客观存在的;
④传说中提及的景观往往有遗迹可寻;
⑤传说描述的内容往往有民俗信仰的背景。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不一定同时出现在一个民间传说之中,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只有两个,无论出现哪种因素,对于增强人物传说内容的可信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2)传奇性的情节
人物传说传奇性的情节除了通过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法完成以外,还受到我国仙道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在我国民众传承的“仙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传奇化的情节不仅深刻表达民众的思想,而且也是吸引听众的重要原因,它是人物传说制造悬念的主要方法,因此传奇性的情节对人物传说的内容表达和叙述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箭垛式是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人物传说在塑造人物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