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806民间文艺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郭璞的民俗观
【答案】郭璞的民俗观是郭璞接受上古流传下来的怪异神话并吸收外来的佛教文化,按照民俗生活的原来样式对怪异神话进行解释的观点。他发现和收录了一些前人没有记载的神话传说类型。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谈到了炎黄帝族神系,群巫成集、木石崇拜、民间医疗、西王母不死药、仙山和神祭等中国的神话传说。郭璞在他的神话注疏中,展示了一个谷食丰硕、无有差别的理想境界,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的这种归纳,在从前的古籍中是很少见到的,而他受到当时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特别是他借助了佛教的创教说模式,引入上古的怪诞神话,帮助人们能够见怪不怪地接受祖先创造的神话遗产,更是对保存中国古代神活的一个贡献。
2. 美俗善政
【答案】美俗善政是一种民俗运用方式。它出自荀子的《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开始转向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范畴。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荀子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他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做到“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不然,他们就会做出“国家失俗”的逆行。
3. 六礼
【答案】“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其中的“冠”,为“成年礼”; 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4. 分胙
【答案】分胙是宰牲祭神之后,将祭肉分给与祭者食用的一种仪式活动。在古老的宗教体系中,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宗族内进行。中国古代的分胜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图腾文化中的宰杀和分食图
腾圣物的古老习俗。后来逐步发展和演化,在祭祀文化体系中,以礼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分昨礼仪与一般的宗教文化中的图腾圣餐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之处,但就其文化含量而言,并非简单的图腾圣餐所能涵概的。
5. AT 分类法
【答案】AT 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1928年,美国的汤普森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一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6. 暗语
【答案】暗语是指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出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交际语。它的使用者是违法犯罪团伙之外的各种群体。过去革命党常用暗语作为接头时辨认对方的手段。民间也有接头暗语,但较简单,通常为一两个词语或短句。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中,暗语常被用作在某此场合有共同利益的双方悄悄交流信息的手段,如打牌时的对家、打麻将时的同伙,用暗语告知对方自己有什么牌,或需要什么牌。暗语在行业集团内部有较为广泛而显著的功用。同行人经常需要在外人面前隐秘地交流意见,以维护经济利益,于是就约定暗语。
7. 灵媒
【答案】灵媒是专事神通的人,也是人、鬼、神之间的媒介。从信仰空间上说,鬼、神、人三者有小同的居住环境,但是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人们认为,人与鬼神是混杂的。后来才将人与鬼神分开,出现两界说。随着阶级关系的发展,皇帝天子的出现,除人间、阴间外,又出现了天堂。由于人、鬼、神的分野,人类要经常求助于鬼神,因此曾有一个时期,人人为巫。后来由于宗教事务频繁,产生了一些专事通神的人,出现了人、鬼、神之间的媒介:这种人物,中原称巫观,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从民俗学看,最初的巫是女性,直到汉代还盛行女巫。《汉书·地理志》:“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日‘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后来才有男巫。
8. 本草学
【答案】本草学是指中国古代的药物学。因古代药物学著作多称“本草”,故有此称。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之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以及采取、保存、加工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后世的本草学著作中,除药物知识外,还附载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西汉末期,“本草”之词出现。从这时起,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药物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地位。东汉时期出现了现知的最早专著——《神农本草经》。此后,本草之学发展迅速,六朝时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为划时代的代表作品; 唐代朝廷颁布《新修本草》,有“药典”之称; 宋代官方多次修订本草,其中
以《证类本草》最为知名;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耗尽毕生精力,完成了《本草纲目》,被后人称之为药物学方面的百科全书。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出埃及记》的史诗风格。
【答案】纵观《出埃及记》全书,其内容异常丰富,包括史实、诗歌、法典、敬拜的礼节及神与人说话的实录等。它全面地展现了以色列民主信仰的纪录和民族的历史,是十分罕有的真实历史记载。《出埃及记》是一部受压抑的民族奔向自山的史诗,其宏大的规模、崇高的格调、重大的题材以及娴熟的叙事技巧使它成为最伟大的史诗之
(1)气势恢宏的游历主题
史诗《出埃及记》则叙述了以色列人摆脱埃及人奴役,从世代居住的富饶地区歌珊前往应许之地,在荒野上游历的历史。以色列人的精神在艰苦环境下一次次受到考验,接受了神抵的法规。在摩西带领下游历是以色列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观念,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和直线性。
(2)震撼人心的典型场景的叙述模式
典型场景是在描述事件时,用一种反复出现的套用成规的陈述方式来描述事件。典型场景包括一些固定的叙述单元,史诗作者凭靠它构造成规模的叙述,与听众交流。史诗《出埃及记》的典型场景是:以色列人背逆神抵——受到惩罚——得到神抵的救赎——以色列人用节日和地名来纪念神抵。这种救赎的叙述模式贯穿始末。在摩西和亚伦向法老提出朝圣要求后,以色列人受到法老迫害并抱怨摩西,耶和华惩罚埃及人,显示大能,并彻底战胜了法老。以色列人得到法老脱离埃及的最终许可,离开居住了430年的歌珊地区向疏割进发,开始脱离埃及的伟大征程。从埃及到约旦,以色列人整整游历了40多年,其中50个扎营地点在圣经中明确记载。西奈山之约的核心就是服侍神抵、遵守神抵的律法,突显神抵的救赎,从而获得自由和民族解放。
(3)可与神媲美的英雄人物
史诗《出埃及记》的中心人物摩西有着许多史诗民族英雄相似的经历,是他引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回归应许土地迎南,是他对神抵的忠诚信仰凝聚了人心,确立了以色列民族。摩西虽然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家庭,但是他有着高贵的经历。摩西出生时,法老大肆迫害以色列婴儿,母亲用蒲草箱子盛着他放到河边的芦荻里,后来被法老的姐姐收留,取名“摩西”。摩西在王宫接受了全套的贵族教育。在流亡米甸时,摩西娶了米甸祭祀叶式罗的女儿,熟知了何烈山地区的宗教信仰。摩西作为神抵的使者、神抵的义工和以色列人的首领展示了卓越的才能。摩西是一位伟大的律法传播者。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了律法,并在摩押平原上为以色列人详细解释了律法的内容。摩西律法详细规定了神抵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以色列的宗教社会制度的基石。这部律法继承和发展了神抵与以色列先祖的立约关系,并将其书写成一部书,成为一部与《汉漠拉比法典》相媲美的成文法典,以色列人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律法的子民。作为一名得到启示的先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脱离了困难,构筑了以色列的社会体系和文化基础。后世的历史讲述、宗教改革和新约的产生都是摩西事业的继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