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801音乐学基础理论、和声作品分析、钢琴之美学原理新编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喜剧艺术的审美作用。

【答案】(1)喜剧艺术使人们在笑声中满足了审美需求,激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笑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喜剧引发的笑声,能够充分展现人们的优越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喜剧中的讽刺作为一种战斗武器,能够揭露敌人的反动、腐朽、伪善,揭露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习惯势力及社会生活中的严重缺点和错误,起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作用,增强人们与丑恶现象和错误现象做斗争的力量和志气。

2. 悲剧的美感是什么? :悲剧的美感主要包含三种因素:

(1)怜悯,就是看到命运的不公正带给人的痛苦而产生的同情和惋惜;

(2)恐惧,就是对于操纵人们命运的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

(3)振奋,就是悲剧主人公在命运的巨石压顶时依然保持自身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英雄气概所引起的震撼和鼓舞,这是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答案】

3. 简述美感的差异性和普遍性辩证统一关系的表现。

【答案】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表现于美感的时代性之中,没有差异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差异性与普遍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美感也有共同性

①在不同时代的人们中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共同的美感。

②因为人类生产实践和政治、法律、宗教、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艺实践、审美观念和理想等,不是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处于承传更新的过程之中,新时代是对旧时代的扬弃,在新时代中包含着旧时代合理的东西。

(2)美感的民族差异性也包含着美感的共同性

①同一民族内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都能够产生美感的共同性。

②历史发展从来就不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孤立进行的,随着生产领域的扩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民族人民并不满足于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们不断地与邻近民族、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种民族和国家的频繁交往,使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融合、相互吸收成为可能。

③长期的文化交往使各民族文化和心理中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被本民族人民所消化、理解,并不断积淀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中,这就为不同民族间产生共同的美感提供了思想和心理基础。

(3)美感在阶级的差异性中更是包含了它的普遍性:从一个阶级内部来说有普遍性,在不同阶级之间亦有共同性。

4. 简述环境美。

【答案】(1)环境的广义与狭义的理解

①广义:指人在现实中各种外部条件(包括社会和自然)的总和。

②狭义:指生活、劳动的具体场所,如城市美等。

(2)环境与人的关系

①人创造了环境,反过来环境又给人以影响。

②人不仅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制造各种产品,而且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安排环境。

③环境的安排首先要考虑活动的方便,同时还要求美观。外部环境常常表现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并且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

(3)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城市美的深刻见解

①对城市美的理解

a. 从广义理解城市美,“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也反映了精神文明的积累。……城市是文化的体现”。

b. 从狭义理解城市美,“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需要有美好的空间和景观……它们有着比建筑美学更为广泛的内容”。

②城市美的创造和欣赏(宏观方面研究环境美)

a. 系统地论述了城市美产生于整体的完善,城市美不仅着眼于单幢建筑和建筑群组的结合,还要着眼于建筑物与自然的结合,而更重要的要着眼于人。

b. 论述了城市特色的美。这种个性可从城市的整体上去发展,在城市的整体中体现特色的美。城市特色的美还可以从个体建筑中去发展。

③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美化问题

a. 生活环境的安排首先要考虑活动的方便,同时也要注意美观,体现一种审美趣味。

b. 在创造正常的劳动环境方面,色彩和光线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它们可以刺激和稳定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或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效率。

c. 合理地安排劳动环境既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又可以使劳动环境美化,从而对劳动者的精神状态产生良好影响。

5. 简述自然物与人的生活的联系。

【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自然物都是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自然美的领域一旦扩大到植物的范围,植物本身所具有的那些极为丰富的形式特征,促进了人们对许多形式规律的掌握。自然物与人的生活的紧密联系具体表现为:

(1)山水成为美的对象

①中国山水诗画

a. 秦汉都是以人物画为主,到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画逐渐发展,但多为人物画背景。

b. 东晋、南朝时,山水画才开始成为独立画种。南朝时宗炳著有《画山水序》,王微著有《叙画》,都是专门总结山水画的经验。

c. 山水诗山水诗比山水画出现可能更甲一些,如魏曹操《观沧海》。

d. 山水诗画兴起的社会原因

第一,当时诗人画家主要是文人墨士或士大夫,有些是对现实生活不满,到自然中寻求慰藉。 第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向多方面发展。

第三,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从动物、植物,扩展到山水等方面,这也是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西方

十七世纪荷兰才出现独立的山水画,产生了一批风景画家。

a. 这批画家对自然发生兴味的社会原因

当时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奴役获得独立,取得胜利的资产阶级对那些为天主教堂服务的圣像画失去兴趣,因此产生了许多表现人和自然美的绘画。

b. 代表性的风景画家

第一,雷斯达尔,其作品如《埃克河边的磨坊》,气魄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纯朴、深沉; 第二,霍贝玛常画乡村中平常的景物,颇有田园诗趣,如《并木林道》景色秀丽、舒展; 第三,伦勃朗风景画也很好,色彩浑厚、纯朴。

③十九世纪在法国也出现了许多风景画家

a. 巴比松画派。

b. 法国风景画家柯罗不仅画宁静的风景,还画一些崇高的自然现象。

c. 意义:自然美的领域更扩大了,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

(2)人类与自然有着密切联系

①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愈来愈扩大。

②人类与自然联系扩大的具体表现

a. 自然作为物质生活的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

b. 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③自然美的根源:离不开社会和生活的客观联系,离不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