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718美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距离说

【答案】“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又称“心理距离说”。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日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2. 审美教育

【答案】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不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3.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4. 荒诞主义戏剧

【答案】荒诞主义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十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底啊在欧洲出现的贝克特、尤内斯库和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定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是二战后西方一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荒诞主义戏剧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只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5. 艺术美

【答案】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6. 随物赋形

【答案】“随物赋形”是苏轼提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及美学的原则。它要求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其中的“物”指客观对象,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内容,“形”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情貌和形态。苏轼的“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7. 身体图式

【答案】“身体图式”是法国哲学家梅洛·旁蒂提出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超越认识论美学局限的理想支点。梅洛一旁蒂在批判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基础上拓展了康德的“图式”、胡塞尔的“身体意向”等理论,论证说明“身体”作为源初意向性所在,决定着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体认。对于美学研究而言,“身体图式”理论小但有助于解决“感性与理性如何统一”等疑难,而且为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提供了可能。

8.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此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二、论述题

9. 详细说明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有哪此?

【答案】我们觉得,把艺术作品分为两个层次或三个层次是比较合适的,分为再多层次可能会显得烦琐。

(1)材料层

艺术作品必然要有物质材料作为载体。这就要有笔、墨、纸等物质材料。艺术作品的这个物质材料的层面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它会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 另一方面,物质材料的层面会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

(2)形式层

形式层是与材料层相联系的。

①形式是材料的形式化,但是形式超越材料而成为一个完整的“象”(形式世界)。

②艺术作品中的这个形式层在作品中也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它显示作品(整个意象世界)的意蕴、意味; 另一方面,这些形式因素本身又可以有某种意味。后面这一种意味,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式美”或“形式感”,这种形式感也可以融入美感而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③色彩是绘画形式的重要因素。

④艺术作品的形式层还涉及艺术的技巧,因为艺术形式要依靠技巧来创造。

(3)意蕴层

艺术作品的意蕴,我们过去也称之为作品的“内容”。

①艺术作品的意蕴和理沦著作的内容不同。

②理论著作的内容必须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来表述,艺术作品的“意蕴”却很不容易用到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来表达。

③艺术意蕴的这种宽泛性,艺术欣赏中这种美感的丰富性,并不局限十诗歌,其他艺术样式也是一样。

④艺术作品的“意蕴”的上述特性,决定了艺术作品阐释的特点。

艺术作品的意蕴层与材料层,形式层是不可分的,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意蕴是蕴含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材料中的。艺术的形式层带有某种复合性,因此艺术的意蕴也带有某种复合性。这是我们讨论艺术的意蕴时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10.选你熟悉的一部文艺美学著作谈你对文艺美学的认识

【答案】[1]文艺美学著作举例

1971年,台南新风出版社出版了台湾文学理论家王梦鸥的《文艺美学》一书。这是中国学者所出版的第一部以“文艺美学”命名的文艺学研究著作,也是文艺美学学科诞生的最初标志。该书分上、下篇,上篇除文艺美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外,主要是对文艺审美的历史描述; 下篇在美的认识的回顾基础上,对文艺美的构成及其条件进行了富有创见的探讨。王梦鸥的《文艺美学》不仅体现了将文艺学与美学联系起来的用意,而且在将中西美学和中西文学精神进行对照与交融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对文艺美学的认识

(1)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

文艺美学被正式当作一门特定的理论“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接受西方美学学科方法之后在自身后期发展中的一种努力,文艺美学研究及其学科化建构不仅追踢了现代中国美学的理论意图——把美学的思辨过程延伸进感性形象的文艺活动之中,正是自王国维以来中国美学一以贯之的学理追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美学界对于“美学的中国化”、“美学体系建设”的一种具体回应方式和现实态度。

(2)文艺美学尴尬的境遇

值得瞩目的是,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文艺美学在中国已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不过,也正因为文艺美学历史之短,其学术发展中难免存在种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体现在有关文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