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有什么启示?
【答案】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从多方面入手发展农村教育,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各方面的问题,做到全而不漏。
(2)提倡农村平民教育观,抛弃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给予每一个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3)坚持“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将理论学习与实习相结合,并且以“做”为中心,深入实地进行实践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2. 怎样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其目标与要求?
【答案】(1)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2)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①“生产发展”是指新农村建设在产业发展上要有新突破。
②“生活宽裕”是指农民生活水平要有实质性提高。
③“乡风文明”是指乡村民俗要倡导新风尚》
④“村容整洁”是指乡村面貌要有新提高。
⑤“管理民主”是指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3. 农业补贴有什么意义?我国农业补贴有什么取向?
【答案】(1)农业补贴的意义
农业补贴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向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贸易活动或者向某些特定消费者提供的转移支付,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行为。
农业补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宏观政策,能保护与促进本国农业发展,维护与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
(2)我国农业补贴的取向
①建立具有长效机制的财政农业支持体系,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结构调整。 ②支持生态工程建设。
③支持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④增加农民收入。
⑤研究制定农民社会救助保障制度。
⑥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4. 如何理解土地制度变迁是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
【答案】土地是社会生产、人类生存之本,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起着深刻的作用。在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变化,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土地制度自始至终也在不断变迁。
农村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中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在农村,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更加偏向于向土地投入资本、劳动来获得财富。所以,土地制度对农村生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土地制度适应农村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时,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土地制度不适应农村农业生产力时,就表现为消极的阻碍作用。
5. 试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略全面实施的意义。
【答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略全面实施的意义有:
(1)“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以工业化为主线启动其经济发展的,但是快速的工业化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该观点强调结构调整、粮食政策、粮食保障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宏观领域问题,主张工业要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辅助,工业反哺农业。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认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持续下降,政府应该逐步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有选择地发展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农产品生产。
(2)国外学者在工业化初期主张重工轻农,把工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认为工业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主要途径,把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看做是消极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他们重新定位了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强调工业与农业的平衡发展。在工业化后期,他们再次强调农业发展并主张工业反哺农业。
(3)国外城乡关系相关理论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必然的,但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农业平衡发展乃至工业反哺农业也是必然的。
6. 农村社会学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答案】(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缘由一是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二是美国社会学注重实际和应用指向的培育。
(2)农村社会学的传播
①二战后,农村社会学逐渐从美国扩展到欧洲经济发达国家。
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又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它与美国社会学会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此后,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形成了制度,大大地推动了各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相继独立,以及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得以独立发展。
7. 实现“抽象工人”研究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对于重新理解“农民工”问题有什么启发?
【答案】对于研究范式从“抽象工人”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说明对农民工的研究由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转变为具体情境之下的实践逻辑。具体分析如下:
(1)“抽象工人”和“具体工人”的含义
①“抽象工人”将农民工建构为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在这里,农民工不是被当作具体的、历史的、正在生成中的具体阶级成员来描述,而是作为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老幼、没有具体面目的“整体范畴”来处理。他们是“农民工一般”,是现实生活的抽象物。支配他们的行为的是各种一般法则,如“机械流动”等,影响其流动和生存条件的也是那些最为一般的制度安排,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
②“具体工人”是从各种工人的具体形象、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出发,去描绘他们在具体情境之下的实践逻辑。
(2)对于“农民工”问题的重新理解
①目前我国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在家时所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个人只有经营权及劳动所得,到工厂工作后,他们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产工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养家生活,他们的身份更倾向于工人。因此,应当承认农民工是工人的一部分。
②在现实中,农民工的职业、收入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已经具备工人阶级的主要特征。
a. 从职业上看,农民工从事的具体工作很多属于产业工人的性质;
b. 从工作场所上看,农民工的工作场所与工人更接近,主要集中于城市、城镇的第二、三产业;
c. 从收入的形式来看,农民工的收入与工人相同,其收入以工资性货币为主;
d. 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看,农民工正远离农民而逐步向工人靠拢,城市的民主观念、法律意识、平等观念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中。
无论是从农民工的历史考察还是从现实情况及在建设中的作用看.“农民工是中国的新产业工人,新产业工人的定位是农民工的历史归宿”。
③尽管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工人阶级与现实生活中的工人阶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工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产业工人群体,将农民工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来对待。
8. 怎样理解和认识贫困?
【答案】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贫困可以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