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核心题库(二) .. 13

2018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核心题库(三) .. 24

2018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核心题库(四) .. 34

2018年江南大学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核心题库(五) .. 45

一、简答题

1. 试述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答案】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2)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什么对策?

【答案】(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其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的对策

①调整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②区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③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发展;

④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 怎样做好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答案】(1)开发、利用

“开发”是指人文资源的连续不断的“创作”。人文资源有的时候是有形的,有的时候是无形的。若是前者,就需要加以修缮和保护,不排除作适当的和局部的“创作”。若是后者,就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创作”。如何“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在这个人文资源的“创作”过程中,从表面上看是“复古”,实际就是“创新”,并且,这种“创作”过程是一个多次反复的“创作”。

(2)保护

农村人文资源相对来说要比普通资源更为珍贵,更为稀少,如果使用不当,遭到毁坏的可能性极高。农村人文资源作为一种客体存在,即使没有被破坏,也有可能自然消亡。妥善地保护农村人文资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人文资源。

4. “民工潮”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答案】“民工潮”具有深远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具体内容:

(1)“民工潮”触及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敏感区域,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若干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显性化,事实上促进了为中国现在化进程,形成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民工潮”是中国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向城市化的重要通道,也是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

(2)“民工潮”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城市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3)“民工潮”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服务需要。城市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广阔,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农民工的流入则满足了这种需要。

(4)“民工潮”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实际知识、技能,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劳动所得使家庭摆脱了贫困,提高了生活水平。有的农民带着技术、资金回乡,为家乡的建设做出直接的贡献。同时,大量农民返乡也将城市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带回农村,对农村社会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 我国农村扶贫有哪些实践经验?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对扶贫实践的积极推进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农村扶贫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1)积极推进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成立了专门职能机构,为扶贫工作制定和实施专门规划,并依靠政府力量,充分利用政府在民间的诚信形象,使扶贫规划得以贯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大力推行开发型扶贫,并在部分地区开展文化型扶贫实验。其中,尤以文化型扶贫更为突出,这是我国扶贫事业中的新创造。

(2)以综合国力的增长为坚强依托

综合国力的增长,尤其是经济增长,是所有农村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我国政府长期贯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进而使农村扶贫事业有了坚强的依托。我国扶贫实践表明,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强化政治意识形态的路线,确立实事求是原则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胆实施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了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3)突出科教扶贫的地位

要使贫困人口真正适应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我国政府对农村的科教扶贫相当重视。

(4)因地制宜开拓扶贫新路

我国在总结计划经济时期和扶贫开发初期的盲目开发教训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开发扶贫策略。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巨大,使同一个总体扶贫战略需要与这些因素结合考虑。

(5)扶贫到村、到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开始强调扶贫到村、到户。并将使用了16年的“国定贫困县”改称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扶贫观念上迈进了一步。

6. 怎样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其目标与要求?

【答案】(1)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2)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①“生产发展”是指新农村建设在产业发展上要有新突破。

②“生活宽裕”是指农民生活水平要有实质性提高。

③“乡风文明”是指乡村民俗要倡导新风尚》

④“村容整洁”是指乡村面貌要有新提高。

⑤“管理民主”是指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7. 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案】(1)农村社会学从美国传播到中国先于日本,其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农村社会调查进行的示范性传播;其二是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国家选学社会学,获得学位后回国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推动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扎根和成长。

(2)中国学者早期的农村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赴欧美留学攻读社会学的学子先后回国,有的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扎实地推动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3)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这期间,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大夏大学和一些农业院校的社会学系相继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出版了多种农村社会学教材。

8. 什么是农村?农村社区有什么特征?

【答案】(1)农村的含义

①农村的概念

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农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由采集生产方式进入农耕生产方式、人类需要定居生活之后产生的。

②农村的特点

与城市相比,农村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a. 自然生态方面,农村地域广袤,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依存性强;

b. 人文生态方面,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但在相对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中是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比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