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史论中国新闻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千龙新闻网
【答案】千龙新闻网是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批准,由北京日报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社、北京晨报社等京城主要传媒共同发起和创办的国内第一家综合性新闻网站,2000年3月7日开始筹各,5月8日正式开通。千龙新闻网把北京市主流传媒的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发布,形成了北京地区的新闻信息网络门户。千龙网开创的整合当地传统媒体资源,组建大型网络媒体平台的模式,被业界称为“千龙模式”。
2. 《晋察冀画报》
【答案】《晋察冀画报》是在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创办人为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等。因处于战争环境及物质条件困难,不能定期出版。初办时,附英文说明,兼顾对外宣传,解放战争期间面向部队。6年内出画报13期,另出从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总发行量近70万份。它的创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闻摄影出版事业有较大影响。
3. 《大公报》
【答案】《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现在仍在香港继续出版。该报1902年6月创办于天津,时政性日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宗旨是“开风气,墉民智,艳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02年至1916年,由英敛之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自1916年至1926年,由王那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合作创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自1949年至今,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4. 《成报》
【答案】《成报》是香港的一份较重要的商业报纸,1939年5月1日创刊,由何文法、何文允、汪玉亭、李凡夫、陈平等人合股创办。该报初期每天一大张,以副刊取胜,出版半年后,在香港已经十分畅销。香港沦陷后停刊。抗战胜利后复刊,初创即很畅销。该报坚持以“在商言商”为经营宗旨,读者以文员、职员等白领阶层为主。1954年起,《成报》连续20多年成为香港销量最大的报纸。该报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发行海外版。
5. “第三人效果”Cthethird-personeffect )
【答案】“第三人效果”理论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 . 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Cthethirdperson )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它引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该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重要原则,即“思想理论本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事实的标准,只有千千万万人的社会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还对“两个凡是”提出了尖锐批评,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中国,打破了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的沉重枷锁,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全党丁作中心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
7. 《红旗日报》
【答案】《红旗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由《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合并组成,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秘密发行。1930年10月30日,《红旗日报》增出独立的副刊《实话》,李求实主编,主要刊载论述党的路线和革命策略的文章,每五天出一期,随《红旗日报》发行。1931年3月8日停刊。该报发刊词写道:“在现在阶级社会里,报纸只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在中国新闻史上,这是对“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观点的最早的明确表述。
8. 《昭文新报》
【答案】《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二、简答题
9. “文革小报”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文革小报”,文革小报的特点如下:
(1)这种小报开始是油印,后来大都发展为铅印,先是在学校、机关、工厂内部发送,随后逐渐向社会发行扩散。
(2)这些小报印数并不平均,每期几千份、上万份以至十几万份不等,其中多为不定期出版,
随出随停,随意性很大,大多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因此很难对这些小报的种数与期数进行准确的统计和分析。
(3)文革小报致可分为几类:
①由大专院校、中等学校以及跨院校的红卫兵组织出版的小报,约有300种;
②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办的报纸,超过100种;
③厂矿企业群众组织、革委会办的报纸,约有30种;
④文化艺术界办的报纸,约有42种;
(4)文革小报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1966年夏到1968年秋是小报的活跃时期。这些小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填充了大批合法报刊停办后留下的新闻空白区,形成了当时特有的由少数几家大报发号施令,指明方向,众多小报呐喊助威的舆论宣传阵势。
(5)小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当群众组织因对领导和运动的形势持有不同观点而形成互相对立的派性组织时,小报便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互相攻击、恶意谩骂甚至肆意歪曲事实,刊登一些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内幕新闻,混淆视听,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10.中国广播事业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KDKA 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向政府登记的广播电台(它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在1923年出现第一座广播电台,在世界各国中也属于较早的。
(1)1923年初,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一一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同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2)1923年5月底,美商新孚洋行也在上海办起广播电台,但因经费拮据很快停办。
(3)1924年5月,美商开洛公司又在上海法租界办起一座广播电台,这座电台与《申报》合作,在报馆设发音室报告新闻。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其播音一直持续到1929年10月。
(4)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4年8月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不久,北洋政府责成东北无线电长途电话监督处在一些地方筹建广播电台。
(5)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每天播音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这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6)1927年5月15日,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广播。1928年初,沈阳广播电台正式广播。
(7)1927年,在上海、北京等地很快出现了几座中国自办的民营广播电台,其中最早的一座是上海新薪公司广播电台,创办于1927年3月18日。同年底,北京商办的燕声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