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新闻传播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范长江
【答案】范长江是中国著名记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进行西北采访活动,为该报写的通讯后汇编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这一系列通讯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还首次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红军的状况。他的文章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长江”名噪一时。1936年,他又深入内蒙西部采访写了通讯《忆西蒙》。1937年西安事变后赴西安采访,并第一次接触了共产党人,后赴延安采访毛泽东,思想发生深刻转变,期间发表通讯集《塞卜行》。1938年脱离《大公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青记’,、“国新社”、香港《华商报》等,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延安《解放日报》副总编,新华社“四大队”队长,成为无产阶级新闻战士。建国后,曾任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2. 《湘报》
【答案】《湘报》是湖南第‘份日报,也是维新派团体南学会的机关报,刊是湖南维新运动高涨的产物。《湘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该报的创由唐才常任主编,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犊、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新书选录、答读者问等栏目,已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湘报》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其激进程度超过《时务报》、《知新报》和《湘学新报》。1898年10月15日《湘报》被查禁,共出177期。
3. 旗报和牌报
【答案】旗报和牌报是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旗报渊源于古代的露布,初见于汉朝,大量使用于魏晋隋唐等朝; 是一种书于帛,建诸竿,外形类似旗帜的新闻传播工具。一般用来传播克敌制胜的消息,有时也用来发布张皇国威和声讨敌方的政治檄文。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牌报是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的。牌报的内容十分庞杂,目的在于通报情况,壮大声势,安定民心,瓦解敌人。
4. 中华电视台
【答案】中华电视台简称“华视”,英文缩写CTS ,于1971年10月正式播出,是由台湾“国防部”及“教育部”联合投资建立的。该台初创之时,属财团法人组织。1972年1月,华视改组
为“华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由台湾“国防部”、“教育部”共同投资49%,余下部分由工商界投资。1988年11月,公司更名为“中华电视股份有限公司”,下属若干子公司和基金会,中华电视台是其主营项目。
5. 《联合报》
【答案】《联合报》是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于1951年9月16日创刊于台北,初名为《民族报、全民日报、经济时报联合版》,1957年6月正式定名为《联合报》。该报以“反共、民主、团结、进步”为言论方针。目前《联合报》已发展成规模可观的报业集团,又称“联经”集团,由台湾“报业巨子”王惕吾任董事长。该报业集团较多地反映台湾大企业和财团的利益,注重社会新闻,一些专栏办得颇具特色,并注重编排印刷系统的自动化。1982年9月正式启用中文编排电脑作业系统,成为台湾地区中文报纸中第一家使用电脑编排的报社。
6. 梁效
【答案】梁效又称梁小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成立的大型写作组的笔名,是“四人帮”在舆论宣传上的别动队之一。写作组是“四人帮”的御用“笔杆子”,炮制了许多重磅炸弹,置人于死地。“四人帮”往往“透露”一些中央的最新精神给写作组,指出要害所在,定出基本的调子,或者直接向这些写作组布置题目。这些写作组撰写了大量的影射文章,对中国历史断章取义,肆意歪曲,牵强附会,假借“批林批孔”、批儒捧法,千方百计为“四人帮”夺取最高领导权制造舆论。
7. 《开智录》
【答案】《开智录》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1900年11月1日创刊,是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自办的机关刊物,由郑贯公主编。其后,梁启超聘请郑贯公担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开智录》也由《清议报》报馆代印代发。郑贯公等人在《开智录》上倡言“排满革命”,企图使华侨脱离保皇派的影响。不久,《开智录》的革命倾向被保皇派发觉,郑贯公被解职,《开智录》也随之停刊。
8. 受众的“碎化”
【答案】受众的“碎化”是指资讯的获得不再执着于某个媒体的“全程依赖”,而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的环节上使用不同的媒体。碎片化与碎片化倾向伴随的是传播领域的分众化,但这并没有改变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碎片化之下的真正含义,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需求。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拥有的将是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受众碎片化对传媒产业的影响:①受众碎化是降低媒介受众与广告主目标消费者之间的重合度的重要力量; ②受众碎化使消费需求变得丰富,从而有利于促进节目产量的增加; ③受众碎化是大势所趋,使数据库营销广受青睐,同时也使广告媒体策划变得更为重要; ④在政策的允许下,承载信息的渠道将需求各异的受众分割成一个个专门市场。
二、简答题
9. 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答案】据不完全统计,在1896至1898年的3年中,国人新办中文报刊105家,有70%以上或是维新派所办,或同维新派有关。维新派掀起了国人办报热潮,著名的报刊和报人有:
(1)《万国公报》、《强学报》与康有为
①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着手创办《万国公报》,它是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内容是对康有为上皇帝书思想与主张的具体阐释。强学会成立后,改名《中外纪闻》,增加中外新闻。
②1896年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强学报》创刊,由康门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集中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要求,提出托古改制和“明定国是”的主张。
(2)《时务报》与梁启超
《时务报》由黄遵宪、吴德潇、邹凌翰、汪康年、梁启超5人联名发起创办,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旬刊,书册式)。梁启超为总主笔,在首册上,梁启超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和((变法通议》两篇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该报作为“耳目喉舌”,要大声疾呼:“变法”,该报开创了新思想和新文风。
(3)《知新报》
《知新报》于1897年2月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撰稿人有何树龄、梁启超、徐勤、吴恒炜等,格式与基本内容均仿照《时务报》,但“多载京师各省近事,为《时务报》所不敢言者”,如有关中俄密约、官吏劣迹的报道。
(4)《湘学新报》、《湘报})和谭嗣同、唐才常
①《湘学新报》
1897年4月在长沙创刊,是湖南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也是维新派在湖南的喉舌,唐才常、陈为锰等任主笔,后改名《湘学报》。《湘学新报》是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物。
②《湘报》
1898年3月在长沙创刊,是湖南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基本内容为言论与新闻,以宣传维新变法、介绍西学知识为己任,但它的言论较为激进。聘请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6人为撰述,其中撰稿最多、观点最为激进的是谭嗣同。
(5)《国闻报》与严复
《国闻报》是维新派在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宣传阵地,1897年10月在天津创刊。其创办人严复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撰写大量评论,翻译了多部西方学术名著。其《国闻报缘起》一文阐述了该报的办报思想与特色:“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10.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谈“第三人效果”和“第一人效果”所起的作用。
(1)第三人效果
①第三人效果的提出及内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