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理论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科技创新
【答案】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2. 李普曼
【答案】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李普曼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 )o
3. 依附理论
【答案】依附理论是指一个(或一组)关于为了得到安全感而寻求亲近另一人的心理倾向的理论。当此人在场时会感到安全,不在场时会感到焦虑。此理论最早由约翰·鲍比在1950年代提出。依附理论经历了从悲观的“古典依附论”到具有乐观色彩的“依附发展论”的演变。依附理论从发展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是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影响重大的一种理论。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和阿明对古典依附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从一种学科角度上讲,依附论应划归为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种理论流派。
4. 语义学
【答案】语义学是指一个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个学科。虽然各个学科之间对语义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具体的
研究方法和内容大相径庭。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汇、句子、篇章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但是各个领域里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
5. 热媒介与凉媒介
【答案】热媒介指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或清晰度高,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凉媒介一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或清晰度低,因而接受者的参与程度随之提高的媒介。
6. 观察研究法
【答案】观察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根据不同的标准,观察研究法可以被分为以下不同的种类: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结构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 级别量表法; 记叙性描述。
7. 受众
【答案】受众是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和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又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受众的特点包括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活动等,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8. 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
【答案】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是指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未来研究所所长保尔。萨佛提出的关于媒介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在过去S 个世纪的人类传播史中,新技术、新媒介取代旧技术、旧媒介的速度(如果可以取代的话),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迅速、那么顺利。它往往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即所谓的“30年法则”。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传播制度? 结合实际谈谈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1)传播制度
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反映,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和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 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传播制度体现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媒介控制
媒介控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②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政党、团体、组织)和经济势力为保障和维护自身利益,也往往利用各种方式对大众传媒施加影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③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在许多方面对受众的社会权益产生影响,因而广大受众对媒介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
④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包括制定媒介编辑和报道方针以服务于媒介的政治立场,对传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进行自律约束等方面。
(3)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①所有制度下的媒介都将受到应有的控制,“维护新闻出版自由”己经成为神话,政府在对待媒介的问题上争取相对慎重的态度,即用隐蔽的和间接的手段对其进行控制。
②许多媒介机构本身就是以赢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企业,广告通常是一个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利润之源。自然而然地,广告商(相当意义上的社会经济权力的运作者)的要求就会对媒介的内容、方针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广告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期望中的媒介自由,它反而成了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当越来越多的媒介落入越来越少的财团手里时,传媒的讯息和观点性言论来源就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狭窄,而消费者可以选择的“自由”的空间也自然大受其伤,媒介控制也便在这不易觉察的伤痛中得以合情合理地实现。
③媒介是按照自己对社会的认知理解,甚至以喜好来选择报道的内容,从而建构一定的社会现实的。对消费者而言,媒介给予的信息是预制的,即传媒对初始信息经过选择、过滤、甚至再生成了的,况且它不会平等对待一个社会现实事件,而是按照自身立场来决定哪些事实应该被选择、被接受、被强调、被解释以及被赋予某种意义。媒介预制的真实与社会本身的客观的真实不仅不可能完全吻合,而且有非常大的差别,并且这种差别有时候很可能是实质性的。媒介正是通过这虚幻的、歪曲现实的“真实”来控制和影响其消费者。
④消费者所接触到的理所当然的是经过无数道工序处理了的预制的信息。任何社会的大众传媒机构都是服务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的利益的,而且这种“服务”是在其直接或间接的操控下完成的,所以大众媒介即使在提供娱乐时,也在教给公众各种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以使接受者能够作为现存社会的一员顺利进入和接受现存的社会制度。
10.简述非语言符号具有的三种功能。
【答案】根据英国学者阿盖尔的见解,非语言符号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1)传播态度与情绪
语言符号主要表现意识的活动,非语言符号主要展示潜意识的波动,而一切高贵的情感、一切深刻的体验、一切微妙的思绪大都隐藏在潜意识的汪洋大海中,很难并极少浮出到意识的海平面上。也就是说,细微莫测的情感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一般只有通过非语言符号来充分显示。
(2)辅助语言传播
比如谈话时的比比画画,眉飞色舞等,都起着辅助语言传播的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