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63传播学综合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责任理论

【答案】媒介责任理论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中体现职业伦理规范,在新闻传播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履行公共文化使命,不传播可能给观众带来伤害的信息。在媒介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就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媒介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媒体有责任从公共利益出发,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也是大多数国家赋予新闻业的首要责任。在迅速发布新闻后,能否全面、深入地报道事件进展,不仅将决定报道的质量,展现媒体的持续和深度报道能力,也是媒体的专业品质和水准的体现,更是履行媒介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2. 文化霸权

【答案】文化霸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顺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文化霸权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之一的葛兰西提出来的。

3. 发展传播学

【答案】发展传播学是在冷战背景下诞生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传播学将大众传播视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工具,认为媒介能有效率地传播关于现代性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将民主政治制度、实践及市场经济,传送到经济落后的传统国家去,如第三世界国家。它的基本观点有: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丹尼尔·勒纳(DanielLerner )、施拉姆、罗杰斯等都强调了传播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而大众媒介特别是广播被看作是加速行为和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理论流派,主要有三种模式:主导模式(或称现代化模式)、依赖模式(或称依赖性批判模式)以及交互模式(或称参与性模式)。

4. 双向传播

【答案】双向传播是指传播总是先由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中间经过某条信道的传输,而到达信宿。与此同时,信宿也可能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而返回信源。传播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

5. 东方学

【答案】按照萨义德的分析,东方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客观存在,而是经山“将东方东方化”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一大堆主观想像。东方学则可以说是从这类想像中衍生的一大堆话语,这些东方学话语里既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东方专制主义、亚细亚生产方式等系统理论,也包括所谓封建、保守、残酷、封闭等刻板印象,还包括大量怪诞不经的描绘、想像、乃至臆造等,从而有效地建构了整套由西方主宰的、名正言顺的现代化/全球化的意识形态。

6. 语境

【答案】语境在传播学中称为传播情境。传播情境是指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等; 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7. 信息

【答案】信息是指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对接受者而言,它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因此,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扩缩性; 组合性; 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相对性。

8. G.H. 米德、乔治·赫伯特·米德

【答案】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 , 1863-1931)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其卞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①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 ); ②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CMe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二、简答题

9. 简述20世纪90年代后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

【答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效果研究取得诸多新进展,具体表现在:

(1)媒介效果研究受到大众传播学者和相关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从研究者的分布情况来看,一方面,作为大众传播学者的重要的、传统的研究领域,效果研究一直受到新闻传播学院系学者热切的关注,当下尤为明显,他们的研究所占的比重超过85%; 另一力一面,效果研究同时受到其它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等传播学渊源学科的重视。这些情况都鲜

明地反映出时代变迁对研究者们提出的迫切现实需求。我们身处在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即“媒介化社会”,大众传媒己位居我们社会(生活)的核心地位。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对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一一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和分析,对其可能产生的在个人、组织和社会等各个层面上的多样化的影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2)媒介效果研究呈现微观层面的深化、精细化的研究发展态势

从研究的层次来看,宏观的媒介效果研究所占的比重小,微观的媒介效果研究所占的比重大; 相应地,研究对象的选取也以个人为主。我们由此可进一步看到,研究者们已明显地跨越了“媒介效果是否存在”的争论阶段,从微观层面入手,深入、精细地考察和分析“媒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什么样的受众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显示出当下的效果研究,在对“有限效果论”的经典总结的辨证地、乐观地认识的基础卜,在理论思维和研究操作层面上都实现了重要的方法论的升华。 具体从研究的主要变量来看,当今效果研究的主流趋势,反映在对媒介生产、讯息的效果与条件的认识方面,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相对而言,对结构和文化条件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理论思考,更加重视人际传播的作用,原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研究相对分离的状态正被日益打破。这具体地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

①全面考察效果发生过程中诸因素

从研究的自变量来看,主要因素是:接触媒介之前的个人的基本情况(人口学变量、受众观念)、接触媒介的情况(内容、时间、媒介的类型)、接触媒介的情境(受众所处的环境、社会结构、组织环境)。从研究的因变量来看,主要有认知、态度和行为因素。这些变量正是O-S-O-R 模式上的主要环节(因素),也就是说,媒介效果研究已经从原来的典型的S-R 模式向O-S-O-R 模式转变,全面考察效果发生过程中的诸要素。

②对自变量的考察侧重对媒介内容与使用的细化

这方面效果研究的拓展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如何看待一般性扩散与特定内容之间的不同影响; 二是不同的内容特征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方面的研究关心媒介内容中的哪些变量在受众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反应中发挥了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把内容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讯息系统、作为文本结构、作为具有形形色色具体意义的关于现实的符号显现,以及作为一个组织成型的概念框架体系,它塑造了受众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因此,需要一种涵盖面更广的、与内容有关的媒介效果研究,以及在细致的内容特征分析及效果检验之间找到更佳的契合点,这样的效果研究将是对内容概念的拓展,并且应该考虑,从零散的刺激拓展到更大范围的讯息或讯息系统单元。

③对因变量态度、行为和认知三者的考察较为均衡,侧重对认知的考察

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的媒介效果研究考察的因变量,态度、行为和认知的比重都在25%以上,认知的最高,为40%多。也就是说,对因变量态度、行为和认知三者的考察较为均衡,侧重对认知的考察。

简而言之,“有限效果论”概括出“媒介的效果反映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什么样的受众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一经典结论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悲观的宣布媒介效果研究存在的不必要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