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1063传播学综合之传播理论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传媒接近权
【答案】传媒接近权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这一理论的首倡者是美国学者巴隆,他认为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也应该享有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为确保大众的言论自由,也必须由宪法确认大众‘接近’媒介的权利”。
2. 受众的极化
【答案】美国学者韦伯斯特(CJamesG.Webster )认为,极化(polarization 是指受众分化为忠诚者和不接触者两个极端部分的倾向。媒介新环境表现出的两个特征一一内容与频道的相关性和家庭收视频道的不同组合一一有助于受众极化。反映受众极化的指标有入户率、周累计收视率、周收视时长在累计收视时间中的比重,周均接触时长。
3. 选择性理解
【答案】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信息中含的意义是由受众根据主观意愿自己从中发现的。也就是说,在对信息如何理解上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中,而不是掌握在传播者手中。
4. 遐迩贯珍
【答案】《遐迩贯珍》是鸦片战争后英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个中文期刊。于1853年8月1日创刊,每月1日出版,发行于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由当时设于香港、旨在向中国传授基督教义的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该会所办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印刷。刊登宣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文章,也有少量阐发基督教义的文章; 时事新闻占相当篇幅,大多是报道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活动; 宣传广告开中文报刊登广告之先河。在新闻编辑上,它以新闻标题简明扼要来反映新闻内容,是中国近代报刊在新闻编辑业务上的一个飞跃。《遐迩贯珍》也是中国最早刊载新闻图片的中文报刊,有科普插图及为配合新闻报道而绘制的插图。
5. 罗伯特克里格关于传播学的七大理论
【答案】罗伯特克里格关于传播学的七大理论包括:修辞学传统、符号学传统、现象学传统、控制论传统、社会自理学传统、社会文化传统、批判理论传统。
6. 异化
【答案】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为异己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最普遍、最严重的程度。
7. 英尼斯
【答案】英尼斯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戴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纸莎草等。这些东西作为媒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但是非常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这种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它能够帮助中央政权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却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权威。
8. 编码/解码理论
【答案】“编码/解码理论”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解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是指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编码与解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两者都“是把自己头脑里存在的‘抽象的’、有广义的思考内容的原本,在对方头脑里也制造一份副本的行为。”该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文化产品的解释,与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立场相对应。霍尔提出三种假想的地位,即:以接受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特征的“主导一霸权的地位”; 大体上按照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进行解释,但却加以一定修正以使之有利于反映自身立场和利益的“协商的符码”; 以及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全然相反的“对抗的符码”。
二、简答题
9. 意见领袖是如何产生的? 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人众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含义是一样的吗? 请说明理由。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研究表明,在人们就公共事务、购物、时尚等领域的具体问题作出自己的选择和抉择之际,这些选择和抉择与其说是接受了大众传播的影响,
倒不如说是在更大程度上接受了群体内其他成员的个人影响。这些对其他成员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意见领袖形成因素
①价值。意见领袖常常是追随者心目中价值的化身,有影响力的人是他的追随者愿意追随和模仿。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受到追随者们的格外重视,并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生活和工作。
②信源。意见领袖较之被他影响的人,有更多的兴趣与机会接触传播媒介的内容。意见领袖较非领导者,读更多的杂志。花更多的时间看报,看更多的书。因而,意见领袖信息的来源较广,获取的信息也更早、更多。
③知识面。意见领袖要对追随者产生影响力,要有较强的读码、释码能力。在某些专门的问题上要有较多的研究和较广阔的知识。那些对自己所谈问题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毫无研究的人,其意见是很难受到人们的注意的,更不要说去影响他人了。
④责任感。意见领袖常常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或小群体中的带领人。他们讲义气,敢于打抱不平,富有同情』自和责任感,能带头为群体和成员个人利益讲话,因而容易获得集团内或小群体内成员的好感与信赖。
⑤人际交往。意见领袖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关系协调能力。这些人活跃好动,能言善辩,幽默风趣,人缘好,交际广,有向心力和吸引力,周围常有一批追随者。⑥社会地位。这里的社会地位,一是指意见领袖在其活动的那个群体之内所占有的社会地位,二是指在群体之外可以获取各种所需信息的社会关系,而这两点又往往与其经济地位的优越与否密切相关。只要一个人不只在群体内也在群体外有较好的社会地位,那么他的意见就能对其追随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2)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意见领袖的区别
①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传统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现实互动的基础上,双方互相知晓身份,有着较长期和深入的交往。而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则是依靠双方持续对某一共同内容的关注以及受影响者对自己所推崇的意见领袖及其言论的关注。
②网络意见领袖的行为表现非常活跃。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是网民成为意见领袖的前提条件,通过积极的参与行为,网民才能扩大个人的社交范围,提高自己的曝光度。网络意见领袖都是积极的信息传播者。
10.什么是媒体的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 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答案】(1)媒体的双重属性
中国的大众传媒组织,包括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合、出版社、通讯社、互联网站等都有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双重属性。
①媒体的公共属性的两个含义。
a. 中国的媒体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媒介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我国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传媒业是一个宣传阵地,必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