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母亲》与《为党生活者》共性中的民族审美话语--无产阶级文学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传承

关键词:党性,阶级性,宗教情结,私小说,物哀

  摘要

  长期以来,无产阶级文学一直概念含混。人们大多强调无产阶级文学的共性特征:"阶级性"和"党性";把它看成特定历史语境下政治意识形态的表现;以至于在当代语境下,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多被纳入了"类型化"、"概念化"之列。往日振奋人心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在当下的消费主义语境中,已然变成了冷宫中尘封已久的古董,即使偶被研讨中的学者们记起,也多是被列为文学批评反讽与批评式解读的参照物而已。 近两年,人们对情感与理性价值观的回归性渴望,带动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中国等国的"革命红色文学改编热"。尘封已久的无产阶级文学,再次成为文学评论界和思想界关注的对象。也引起了本文对无产阶级文学个案研究的兴趣和思考。 将高尔基的《母亲》与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者》置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下,本文认为两者存在众多可比性因素:首先俄苏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文学思潮的大背景上,存在着明显的"放送"与"接受"关系;其次两位作家在各自国家无产阶级文学史上的影响相当,高尔基是俄苏无产阶级文学的旗手,小林多喜二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另外从作品个案比照分析看,《母亲》与《为党生活者》在作品内容和作品结构上存有惊人的相似:都有一个儿子、一个母亲,都是描写无产阶级运动对无产者的启迪和发动,都是无产阶级"群体"利益大于个体生存利益,其主人公也都是为了党的利益牺牲了个人的情感利益等等;最后,两部作品在当代语境下的处境相似,都被广大当代受众视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应时之作"……但在众多可比性中,本文最为关注的是:遮蔽在两部作品共性特征下的民族文化精神差异;以及两部作品在文学表述中截然相异的民族审美话语。本文思考:如果无产阶级文学,能够更早地关注到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文化调适规律,强调文学影响与接受过程里的"同"中之"异",是否有可能避免自己"同则不继"的不足,而最终达到世界文学对话、交流后的"和实生物"呢?! 引言部分:对无产阶级文学遭遇冷遇的现状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比较文学视域下,重新解读两部作品共性中的民族性因素,将有益于在当代语境下客观地为无产阶级文学定位;并且,对共性遮蔽下的民族个性的挖掘,也将有益于为比较文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增添个案研究支持。 第一部分: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概念和渊源进行了简要梳理。认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诞生应有三个基本标志:有理论指导思想;有组织和作家队伍;作家能自觉自愿地运用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写作。认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内涵和定义应是:动态发展的,不能明确、具体地指称哪个文学派别,而应包括形形色色参与过、支持过或同情过无产阶级运动的作家、流派在内的一个很大的创作范围。 第二部分:通过对《母亲》和《为党生活者》中的无产阶级文学"阶级性"、"党性"等共性特征的解析,彰显无产阶级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与重构意识。 第三部分:着重解读《母亲》和《为党生活者》两文本中的民族性因素。发掘无产阶级文学中被共性遮蔽了的民族性审美话语。诸如作为影响的放送方,高尔基的《母亲》没有完全脱离俄罗斯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宗教文化背景;作为影响的接受方,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者》也没能脱离个人抒写模式的"私小说"色彩和日本文学"物哀"的感伤情怀。 结论部分:透过不可否认的无产阶级文学"党性"、"阶级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等共性特征,认为:《母亲》与《为党生活者》的魅力和感染力,在于他们对民族审美传统的潜在暗合和对传统文学思维模式的合理借用;此外,从两者在影响和接受的关系上也看出,无产阶级文学作为一种事实存在的文学形式,它也必然会遵循文学艺术传播和接受的演进通律--文学接受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解读对方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对自身文化传统重新解释的过程。 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